第七百四十四章人才辈出(1 / 2)
按道理讲,农民是不乐意种地的,就谈不上开荒了。
但李牧寒在许昌市郊推行的屯田制似乎的确是可行的。
每年他所治之地总哀民遍地,很久以来,曹操都心存歉疚,自以为因其缘故而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因此,也希望能早日终结这场混乱。
但经儿子已经提醒后,才知道毛病并不全是他的。
难不成他们老百姓就是一帮懒货就算会饿死也不愿意下田种地?
莫说曹操,即随意个正常人都不相信。
这么说吧,那么回答基本只能是一个吧!
这是他手下这群家伙——我是官僚——总是骗他。
这些农民种的粮并不在先进国库之列,而在这些人民的层层分封之下!
曹操特么愈想愈易,愈想愈怒。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本人也蒙了。由他们管理的城市所生产的食物究竟有多少是由这些官僚吞下去的呢?许多老百姓仍在忍饥挨饿,那帮人却不懂得收敛,毫不声张地吞粮!
觉得李牧寒影射之事极可能属实,曹操面色越来越不好看。
一想到那些天天毕恭毕敬地对待自己的官吏,曹操真想狠狠地打上一巴掌。
尼玛的,真他妈的不就是个玩意儿嘛,表面上一套,背在老子身上捅一刀!
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这个动作他正在明白!
东汉难道不是由他来做这个么?
想当年,自己曹操挟天子之力,征讨袁绍,一步一步打下了今天这个世界。
事实上,除江东
孙策、荆州刘备刘表外,汉朝世界,基本上都已沦为曹操地盘,虽尚未称帝,但已为第一大诸侯。
曹操心里嘀咕着,那些官僚干的事都是他曾为大汉做过的事~结果对象变了,那些贵族中的王八蛋也开始吸吮他的鲜血。
李牧寒看了老子一眼,暗自笑了。
他深知曹操已理解他的用意和指称的那种不健全屯田制带来的一切麻烦。
《三国志》所载,在历史上,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实际上并没有太大问题,而且算是较为合理和完善的,但是最终都是失败了,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由于税收过高。像那位70多岁老人嘴里说的,先交国家4成,再交地方2成,本来6成出门,这也是种屁用呀~
另一方面则是历来都有贵族侵吞土地之嫌。
曹操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一问题之严重。透过欺瞒之上,运用手中的权力,含蓄地侵占这些土地,据为已有,变成自家固定资产,这手段实在让他再熟不过。
就是没想到现在人家居然拿着高刚的手段欺负他。
要不是曹操头脑比较成熟,想必此刻已是发火震怒。
不过就算自己把心情控制得再好不过了,也会觉得胸口很沉闷~一想到那些贵族官僚们,实在是觉得越看越可恶,巴不得把他们直接推出来斩了头。
李牧寒对曹操此刻的情绪自然了然于胸,估摸着这个时候情绪不如自己,那就是被关押于许昌的汉献帝。
其实李牧寒对曹操所提示的问题是考虑再三的。
三国时贵族享有相当程度的权力和特权。
能出人头地者,基本都是贵族,而后来终于夺取天下的司马家正是司马懿、司马徽的家。
一开始不可一世的袁家曾扶植过两大诸侯袁绍、袁术,尽管最终没有好结果,但他们世家子弟依然星罗棋布,并占有相当大的领地。
关于诸葛家的事情,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都是后来不胜枚举的人物。其中就有诸葛亮儿媳黄月英-荆州世家黄家的女儿。
基本上,只要每个在朝廷做官、或世上很少有名望士子都是世家之子。
这个全世界都是权贵们的世界!
极熟悉三国历史的李牧寒,似乎权贵们的势力也大得跨越。
真正能算作寒门出身者,亦仅刘备结拜兄弟张飞关羽一类。
甚至连少年得志的刘玄德都是汉室宗亲、至后为刘皇叔、又只是年轻时帮助父母织草鞋、在别人口中沦为贱民的。
贵族之权,真是大矣!这一特权,若得不到遏制,那就会有一天,反过来说,吞噬当政者!
其实曹操手下向来人才济济,仅智囊团中就不乏郭嘉,荀彧,荀攸和贾诩。至于武将则更是不胜枚举,除五子良将之外,还包括许褚,典韦,夏侯渊以及夏侯惇。人人皆为当世名相,且忠于曹操。
其原因是曹操的“唯才是举”。
尽管汉朝时,英雄豪杰也曾问明来源,但曹孟德那里
的要求却低得多,只要才高八斗、有权有势,就能到自己那里谋得一官半职。
象郭嘉那样吊儿郎当的人物,曹操只和他通宵达旦地谈过几件事,就慧眼识豪杰,终成其左右最为重用的人物。典韦、许褚更不知从何而来,但仍受到曹操的重用并委以重任。
曹操此举实为与贵族作对。也正是因其如此举动而引来世人寒门喜爱。曹操早期,有大部分寒门子弟撑腰,因此有不少精兵强将,智囊团也很大。
由于自己出身环境并不差,但是毕竟在头顶宦官后,无论如何都不体面,长大后受了很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