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对蒙策略(1 / 2)
......
离开琼华岛之后,刘秉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知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他展现抱负的时代。
是一个统一天下,结束战争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安定美满,百姓生活富足的时代。
一切就是刚才皇帝也对他说了一番雄心壮志的话。
刘秉忠已经见证了奇迹。
不,那不是奇迹。
那是宋国的努力。
现在已经部分成真了。
而除了皇帝说过的话之外,则是因为大宋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收复了中原和北方。
此时的大宋算是收复了全部的失地,更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刘秉忠此时已经看到了一个强如汉唐的大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
日后大宋的船只会遍布整个世界的。
......
当刘秉忠来到城外之后,见到不少船只停靠在河岸边上。
他们都是提前得到皇帝的密旨,运送了不少的物资来这里。
此时这些南来的船只停靠在岸边。
为了建新城,朝廷免去了燕京地区两年的赋、税、捐,然后免去了燕京地区男子的兵役,让百姓承担了两年的力役。
当初从南星桥开设的水泥厂,如今带着最成熟的技术来到了燕京,到了燕京城外后,水泥厂改为了燕京水泥厂。
从南方来的商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一船接着一船的建筑材料。
其中有木料、石块、水泥、石灰石、瓦片等。
只不过因为朝廷采取了另外的方式,所以不同的商人提供了不同的物资采购、运输。
自从诏书下达之后,各地开始朝燕京城运送物资。
此后,一批接着一批的物资开始运送到新城的位置。
......此时此刻,新的都城修建已经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阶段中。
燕京地区的百姓因为被免除了兵役,而用力役替代,此时投入了开垦新地和修建城池当中。
就连家中妇孺也被朝廷征召,朝廷开始在燕京地区修建各式各样的工坊。
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家的妇孺正好可以提供不少劳动力。
这时候在燕京的赵诵,看到一个现象,如果只是让燕京发展起来,那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此时赵诵,又注意到了一个地方。
此地离燕京不远,但战略位置同样重要。
那就是日后的天津。
此时因为黄河南移,天津海岸线稳定,又是三会海口,河海要冲之地。
所以在之后,赵诵下诏将直沽寨改为天津,设立天津盐运使司。
而天津,也就是天子经过的渡口的意思,于是天津正式成为一个港口。
天津的修建同样如此。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赵诵号召开始开荒种地。
士兵们的训练也从两天一次训练,改成了五日一次训练,其余时间都忙着开垦土地,打算将来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作为军用物资。
此后宋国开始在天津修建城池,天津渐渐开始成为宋国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除了天津之外,燕山山脉以南的各地,也在加固城池之中。
......
燕京城内,赵诵除了关注国内的局势,也在关心北方的局势。
此时漠北和林城内来了信函。
于是叫来了众臣。
刘秉忠他们才知道原来宋起趁着阿里不哥南下,此时已经派人控制了整座和林城,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是什么军事上的控制,而是情报上的控制。
宋起的情报组织已经遍布了整座城池。
但宋起显然不满足现状,拿到皇帝的密函之后,宋起就在苦思冥想,如何撺掇那些漠北宗王以及征西的蒙古将领,毕竟宋国要想完全控制中原以及北方地区,需要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刻。
而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一战,可不仅仅是两王想要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同样的还有这些宗王想要在最终的战胜者的位置上分一杯羹。
所以双方投入了不少的资源,都希望自己的一方取得胜利。
但宋起清楚,最后还是有一个胜利者,而这个胜利者是忽必烈的可能性很大。
但不管胜利者是谁,他们都会对中原地区垂涎三丈,毕竟之前蒙古人曾占据过中原富庶之地。
所以到时候蒙古人南下还是非常可能的。
毕竟蒙古人特别喜欢到处抢东西。
而宋起的使命,就是多找一些野心勃勃的宗王。
“这些宗王各自投靠他们,为的就是封建各地。”
“如今漠北城内的势力错综复杂。这正好给了我大宋可乘之机。”
“我已经让宋起带着诚意去挑拨这些宗王之间的恩怨了。毕竟漠北王廷就只有一把椅子,草原上的王也有一个。”
“其余的宗王为了封地也会一战的。”
“朕就不相信在利益面前,他们还会铁板一块。”
“......”
赵诵说着的时候,情绪激动起来。
刘秉忠他们的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