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到了南宋(2 / 4)
了,而临安府就是以前杭州的称呼。
“如今是什么年号?”
少年不解地看着赵诵,狐疑起来,“如今是宝祐五年,十二月廿三,小官人莫不知道?”
“宝祐五年?”
赵诵知道宝祐年间的一些事。
明年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汗王蒙哥即将亲征讨宋。
这段历史他记得比较清楚,据说1259年,开庆年间,蒙古汗王蒙哥最终死在了钓鱼城下。
赵诵反问:“我不信,你怎么证明?”
少年疑惑地看着赵诵,为了证明此事,直接从从兜里掏出一枚铜钱。
赵诵盯着少年手心的一枚铜钱看了起来。
见是“宝祐通宝”,赵诵刚开始觉得这是枚假币。
但他的眼睛还是能分辨出真假。
许久之后,最终确定为真。
再看这少年穿着打扮,头上戴着的也不是发套,不像群众演员,更不是像是来贩卖文物的。
“还不信?”少年见赵诵还是不相信,立马从兜里拿出一张纸,递给赵诵。
赵诵接过来一看,便是第十七界端平元年(1234年)所发的会子。
不过却是一贯制样。
因为用的陈旧,边缘有些破损卷起,但赵诵确定是真的。
赵诵熟读历史,倒是了解南宋时期会子的情况。
宋理宗(1224-1264)时期,米价暴涨至每斗3贯400文,是宋孝宗年间的13倍。1247年,会子发行量达到峰值6.5亿贯,200文的会子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基本成为废纸。
会子存世至今,不过几张!
见这眼前情形,知道少年不会骗人。
再观察这少年衣着打扮,或许是这店员。
赵诵在店内逛了逛,然后拿起少年的书本。
这是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翻了翻书本里面,只见此版心刻上“世彩堂”三个字。
这是“世彩堂本”,是宋版书中的上品,为何会出现在此处?
还有店内其他的摆设。
分明就是宋代的文物啊!
一系列的古物,验证了一切。
赵诵穿越了。
想着如今是宝祐五年,与那个时代整整隔了七百六十二年,情绪复杂。
少年收回了会子,又拿回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目光疑窦看着赵诵,“你还好吧。”
赵诵恍然,想起那道光。
他正是追逐着那道光才来到了这个世界。
那光可能是个虫洞。
看来得找回去的路。
此时赵诵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眼睛看着少年:“抱歉,我……”
“等我一下。”少年想着赵诵应是灾民,于是走到屋内,不多时手上拿了一张炊饼,以及一杯茶水出来,给了赵诵。
赵诵接过炊饼,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狼吞虎咽起来。
“咳咳——”茶水略微苦涩,喝的他呛了起来,“让你见笑了。”
少年惊讶地看着赵诵:“看你这头发,是行脚僧?”
赵诵随便胡诌起来,“我不是僧人,不过我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难民,路上遇到匪人了,身上的铜钱和凭由也都丢了,为了逃亡,不得不剃光头发,让别人以为我是僧人。哎——”
少年同情地看着赵诵,听他往事,脸色愤恨起来:“原来竟是如此,鞑子实在太可恨了!”
赵诵没想到少年相信,于是点点头:“如今我一无分文,二无度牒,三无亲人,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说话间抬头看着对方。
少年聆听悲惨身世,一时间愤恨不已。
赵诵觉得土著人实在好骗,竟有些佩服自个儿的演技,不得不继续说:“小兄弟,今夜我可以在你这里住宿一宿么,你放心,等我找到活儿干了,就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这......”少年有些无奈,思考许久,但见赵诵穿了一身短衣,没有避寒之物,赶他出去就会冻死在街头,忽然之间动了恻隐之心。
“也罢,你先住下来再说,但要守规矩,否则我要赶你出去!”
“多谢。”赵诵学着古代的作揖方式道:“我叫赵诵。”
少年见到对方还是颇有礼仪的,也作揖:“小官人叫我王安就行了。”
“只是我身上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抵押给你!”赵诵自惭形秽,他现在衣兜里面有一些毛爷爷,还有一把打火机,背包里有不少物件,东西不能随便见人,因为对方都是这个时代所没有的,若要王安见了,定会起疑的。
王安拒绝:“没事儿,今夜没来得及收拾,你先住柴房,我这不抵物事……”
“多谢!”赵诵再次谢道,接着赵诵入了屋,开始观察起周围的一切,此时王安快步上楼,不多时从柜里面抱起一床被子,来到楼下。
“还是我来吧。”赵诵接过被子,抱在怀里,略微感受到这被子有些沉重,王安在前头带路。
......
柴房内,赵诵拿起木板,将木板放置在柴薪堆起的垛口上,与地面保持着距离,王安站在一旁,“你这力气真大,朝廷如今正在征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