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君臣降唐(1 / 3)

加入书签

快起来。

李道宗见禄东赞答应降唐,内心长长松口气。

今日,皇上临时召集他和赵牧进宫,询问劝降之事,命令他们务必劝降赞普,禄东赞,特别是禄东赞,足以证明皇上对禄东赞的重视。

幸好诸事顺利,不负所望。

不过,论钦陵神色气恼,紧紧攥着拳头,长臂青筋暴涨。

不甘心。

他不甘心。

父亲,赞普竟然接二连三归降,让他所有盼望化为泡影。

何况赵牧轻蔑的眼神,压根没把他放在眼中。

降唐,等于自取其辱。

气氛迥异时,禄东赞拽着论钦陵,低声呵斥:还犹豫什么,赶紧谢恩。

良机千载难逢。

但凡赵牧临时反悔,纵使降唐,也恐怕不能参加神武军,很容易明珠蒙尘。

禄东赞,君子不强人所难,无需勉强公子。赵牧胜券在握,不疾不徐的说。

这时,赞普好言相劝:论钦陵,你素有韬略,擅长军事,今岐王欲灭萨珊,追随岐王,他年,你必能重回战场,一展所长。今吐蕃已灭,罪不在你,无需跟耿于怀。

王上。

论钦陵苦恼的叫了声。

投降吧。

赞普轻轻点头。

观之,论钦陵走上来望向赵牧,咬牙切齿说:某选择归降,追随于你,绝非崇拜你,敬仰你,你最好有自知之明。

呵呵。

赵牧蔑声轻笑。

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不管论钦陵再执拗,倔强,投奔神武军内,不容他不效忠于自己。

本王喜欢你的忠诚。赵牧扬手拍着论钦陵肩膀,朗声说:不妨告诉你,你的前世今生,本王比你更清楚,苏定方率军灭掉吐蕃,对朝廷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抹除吐蕃对安西都护府的威胁,对本王而言,把你招揽麾下比灭掉吐蕃更有意义。

嗯?

论钦陵闻之,猛然仰首打量着赵牧。

他没料到赵牧对自己评价这么高,更甚于吐蕃广袤疆域。

哈哈哈,将军无需疑惑,岐王精通术法,博古通今,由他出谋划策,使得朝廷规避许多弯路。李道宗心情大好,兴致勃勃向论钦陵说。

论钦陵面色苦恼,难怪苏定方指挥三军处处掌握先机呢,纵使内心有千百个不愿意,不痛快,他依旧躬身行礼道:末将论钦陵拜见王爷,愿为王爷牵马坠蹬,鞍前马后。

痛快。

赵牧兴致高涨,搀扶起论钦陵,叮咛说:明日陛下在皇宫设宴,款待赞普和你们父子,酒宴后,前去神武军营报到,苏定方,薛仁贵等自会把你安排妥当。

喏。

论钦陵点头。

一切妥当,李道宗满意的捋着胡须,高声说:你们继续聊,老夫与岐王该进宫向皇上复命。

恭送王爷。

禄东赞,论钦陵,赞普起身齐声说。

二人来的突然,去的匆忙。

庭院内恢复安静,赞普,禄东赞,论钦陵神情尴尬,窘迫。

少顷,赞普率先打破平静,唉的叹口气,心有不甘说:早年听闻大唐人才济济,果然百闻不如一见啊。这赵牧狡猾,狡诈,李道宗老成持重,难怪能轻松灭掉四方邦国呢。

王上,末将。

论钦陵依然为降唐耿耿于怀,神色惭愧的望向赞普。突然,他想起赵牧说三年前已筹划灭吐蕃,目光飞速集中到禄东赞身上,急声询问:父亲,赵牧适才所言几分真,几分假,莫非赵牧,李绩,李道宗,李世民等已经谋划夺取萨珊了?

大唐是否谋取萨珊,为父尚不清楚,若非赵牧透露,丝毫不晓得李世民的野心。不过,大唐军事核心人物无非李世民,赵牧,李绩,李道宗等,李绩,李道宗二人,为父接触甚少,不清楚二人作战风格。

这赵牧,指挥三军作战,常有各种剑走偏锋,兵行险招,打的对方措手不及,然而,赵牧却非鲁莽之举,更非意气用事。每逢战事,赵牧常常写下长篇大作论述,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对阵双方兵力比对,士气高地,两国百姓态度等等。

出现在战场时,他已是知己知彼,指挥三军更游刃有余,所以,赵牧的话不可小觑,赵牧本人更不得轻视。

说罢,禄东赞把神武纪要递给论钦陵,朗声说:此为赵牧撰写的兵书,首条建议即为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场作战以歼灭敌人主力为目标,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强势歼灭。

有时间读读这本书,你肯定能更容易明白苏定方,薛仁贵,曹继叔,席君买的兵力部署,再联合战场情况分析,既令你悔之晚矣,又令你受益匪浅。

喏。

论钦陵接过兵书,心情不悦的坐于旁边翻阅。

这时,禄东赞走到赞普身旁劝说:王上,你暂且屈居于长安,时机成熟微臣向李世民建议,争取劝说他放王上回吐蕃。

不必了。

赞普摇头拒绝,放虎归山留后患,这等简单的道理李世民焉能不懂,即使李世民忽视,大唐文臣武将也绝非白痴。留他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又岂能让他回吐蕃呢。

端起茶杯轻吮,淡淡的说:我观李世民心胸广阔,既然我等降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