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自信过头(1 / 3)

加入书签

该。

李道宗说,瞪了眼赵牧,坐于石凳上,抓起茶壶给自己斟茶,询问说:早前陛下,临时召集百官进宫,老夫出京去军营,未等及时回京,不知陛下和百官商议什么,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陪陪女眷啊。赵牧毫不犹豫的说。

哼。

李道宗怒哼,斥责说:你能有点出息吗?

伯父,论军功,小侄连灭几个邦国,论政务,这些年小侄自认还有点成绩,该歇歇了。赵牧说。

是吗?

李道宗问道:以老夫对陛下了解,你觉得陛下会轻易让你休息吗,即使你辞官,恐怕也要让你出入朝堂。

不可能?赵牧说。

他话刚落音,外面传来声音:陛下有旨,江都王接旨。

闻声,赵牧面色一黑,李道宗却仰首朗笑起来,得瑟说:哈哈哈,老夫说的没错吧。

乌鸦嘴。

赵牧白了眼李道宗,起身前去领旨。

.......

萧瑀府邸。

清早,即有官吏登门拜访。

起初,萧瑀以为对方前来幸灾乐祸,来人却告知他赵牧辞去中书令。

一时,萧瑀面色大喜。

捋着胡须来回踱步,向前来通报的于志宁说:老夫昨日死谏,惹得陛下龙颜大怒,斥责老夫闭门思过,今赵牧辞去中书令,即使老夫受罚也值得了,肯定是陛下接纳老夫建议,迫使赵牧请辞。

于志宁听着萧瑀所言,有点无言以对,或许陛下暗示赵牧请辞,但肯定和萧瑀无关。

不过,赵牧请辞,岑文本接替中书令,依然是大胜利。

岑文本曾经在南梁任职,与萧瑀乃旧交,说起来,隶属江南士族。

阁老,是否拉拢下岑文本,防止赵牧东山再起。于志宁说。

不管赵牧主动或被动请辞,他希望赵牧永远不要再踏进朝堂,免得成为世家官吏的贼难。

无需拉拢。萧瑀否决,自信满满说:文本和老夫乃旧相识,以前意气相投,他进中枢,肯定来老夫府邸。

裴寂辞官。

封德彝去世。

文官内他资历最老,岑文本进中枢,不来他府上拜访,今后朝廷内做事恐怕处处受阻。

这...

于志宁神情犹豫,萧瑀是否过于自信了。

岑文本本乃皇帝秘书郎,是赵牧向皇上讨要人,岑文本任中书舍人,后升迁中书侍郎,多年来,在赵牧身旁兢兢业业,执行赵牧的所有安排,纵然与萧瑀有千丝万缕联系,但岑文本进中书省后,特别是升迁中书侍郎后,和萧瑀渐渐疏远。

萧瑀是否高估自己了。

于志宁尚未道出内心疑惑,张玄素也登门拜访,垂头丧气的说:阁老,身体还硬朗?

哈哈哈,老夫身体硬朗的很,若非老夫闭门思过,定设宴款待百官。萧瑀得意的说,让赵牧压力数载,多次惨遭赵牧公然讥讽,终于能长出口气了。

阁老,这恐怕难了,百官多去赵牧府邸了。张玄素尴尬的说。

顿时,萧瑀,于志宁神情错愕,萧瑀急问:怎么回事儿,赵牧请辞,岑文本接替,但凡和赵牧有嫌隙的官吏,该趁机落井下石,狠狠教训赵牧,但也不至于这么急于报复吧?

报复?

谁敢呢。

张玄素兴致不高的说:早前,陛下召集内阁进宫议事,撤去赵牧所有封赏,爵位,不顾百官反对,力排众议,封赵牧为岐王,兼任尚书令。

什么?

萧瑀,于志宁惊诧连续后退两步。

岐王。

尚书令。

这怎么可能?萧瑀喃喃嘀咕:莫非陛下没有听进去老夫的建议?

阁老,下官不知您什么建议,但赵牧辞去中书令,皆因朝廷诸事顺利,长公主等有喜,他计划安心陪伴,陛下为留住赵牧,气的龙颜大怒,纵然没能留下赵牧,但赵牧举荐岑文本,陛下不得已答应允许赵牧请辞,碍于赵牧以前丰功伟绩,陛下特意重赏赵牧。张玄素说。

闻之,萧瑀后退两步,坐于太师椅上。

竟然与他无关啊。

岐王。

也许比江都王品阶高,但问题核心在于尚书令啊。

武德朝以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皆为宰相,但仅有皇上为秦王时,先帝为表彰皇宫功劳,命其担任尚书令,皇上登基十余载,朝廷从未设置尚书令,仅有左右仆射分担尚书令的权责。

再者具体执政时,中书令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成为荣誉头衔。

今皇上命赵牧担任尚书令,是否授予赵牧更多权力呢。

不论怎样,他乃尚书左仆射,赵牧担任尚书令,恰好成为他顶头上司。

皇上...皇上故意恶心他吗?

唉。

萧瑀长叹口气,做着最后的挣扎。

不甘心的询问:玄素,百官没有争辩吗,陛下是否收回赵牧兵权?

阁老,您该清楚的,长久来,陛下有心封赵牧为魏王的,此番再度提议,百官争辩,陛下退而求其次,封赵牧为岐王,百官不能再争辩,至于兵权,赵牧请辞,从始至终未提起请辞神武大将军之职,陛下心照不宣,当然不提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