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刘寡妇(5 / 6)
兄弟、好战友,却在背后捅我刀子。”
“好了,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潇睿局长。”
黄贺说完话,起身离开,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潇睿赶忙将他送出去,两个人来到门口,没有其他人。
“潇睿,白脸我唱完了,接下来就该你唱红脸了,相信经过这件事,你对粮票局的掌控应该可以更进一步。”
潇睿扑进黄贺怀里,撒娇道:“哼,主人好坏,我好喜欢。”
伟人常说,凡事都有两面性,要把坏事变成好事。
离开粮票局,黄贺和英布二人在城里闲逛。
街边有不少的农民,摆摊兜售粮食,也就是小麦。
今年骊山夏收圆满收工,家家户户粮食大丰收,许多农民晒干了粮食,或是送到粮食站,或是自己拿出来售卖。
粮食这种东西,是有保质期的,而且还特别娇贵,保存不当就容易腐烂、发霉。
普通人家能存储个一两年就不错了,所以即使粮食丰收,他们也必须把多余的粮食卖出去。
黄贺来到一个老汉的摊位上,蹲下身子问道:“老伯,您这小麦多少钱?”
“这位公子,您要买?”
黄贺点头道:“价格合适就买。”
老汉赶紧推销起自己的小麦,伸手抓起一把,“可不是跟你吹啊,老汉我活了五十多年,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麦子,你看看,颗粒饱满,个大,磨成面粉,做馒头、包子、面条都是上上之选,放进油锅里一炸,啧啧,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老汉并没有夸张。
现代人吃的大米、小麦,那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优中选优,到了近代,更开创了生物技术,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作物。
但是在近代以前,大米、小麦无论从色泽、口感、产量来说,都是远远不如现代的。
就算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饮食方面,也不能说超过现代的普通人。
《秦律-仓律》记载,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小豆和菽(大豆)。
秦国地处秦岭以北,灌溉条件不足,主要指粟、麦为主,巴蜀、汉中等地则种植水稻。
秦朝时期,小麦的亩产也就一百斤左右,就算是到了近代,也就200斤左右。
直到后来使用了改良后的小麦种,亩产才达到800斤。
黄贺带来的这些小麦种,在秦朝现有条件下,亩产达到了300斤,已经是超出老秦人的想象力。
“所以老伯,您这小麦到底作价几何?”
老汉伸出三根手指,“三斤小麦,一斤粮票。”
粮食收购站的小麦收购价格是一斤粮票,两斤小麦,只是今年的小麦大丰收,粮食收购站根本吃不下那么多的粮食。
黄贺可没有学后世的鹰酱,凡事不决印钞票。
鹰酱疯狂印钞票,那是因为有全世界给他买单,但是现在黄贺的基本盘只有骊山,而粮票也只在咸阳和骊山两地流通,根本没有庞大的市场来做蓄水池。
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老秦人太穷了。
别看后世吹嘘,什么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可生产力、人口在那里摆着,总共三千万人,其中有多少蛮夷、多少劳工、多少军队?
剩下的消费者、老百姓又有多少?
如果自己穿越到宋朝或者是明朝,倒是有可能搞一搞经济战略,但是在秦朝,还是算了吧。
老老实实的种田、爆兵才是王道。
“您这可够便宜的,是用粮票支付,还是用秦半两?”
老汉笑的跟朵菊花一样:“都行,只是秦半两要多一些,而且不能有残缺、磨损的。”
粮票是硬通货,可秦半两始终有它的生存空间。
不过秦半两如今的地位,就等同于后世的零钱,一块两块的使用。
黄贺笑道:“说的这么好,那我可得买一些尝尝。”
“公子,只要您尝了我的小麦,包您满意,吃了这一口,还想下一口。”老汉一边说,一边往口袋里装小麦,“要说老汉最感谢的人,非黄大仙莫属,若不是他,我们哪能吃到这么好的小麦。”
“以往的田地,一亩地顶多产出一百斤,全家的嚼用都不够,还要交租,粮食不够了,家里的壮丁就得去官府服徭役来偿还。”
“现在好了,咱们老百姓地里粮食多了,空闲时间还能去家具厂打打零工,赚些粮票,现在打工一个月挣的粮票,比以前一年挣的都多。”
黄贺听了很高兴,刚想问一问老汉家中的情况,忽然背后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老东西,这个月的保护费还没交呢吧?”
黄贺转身,看到来人一身短打,年纪也就二十多岁,样貌普通,右脸颊上有黑色的刺青。
秦朝版的古惑仔?
英布站在黄贺的身边,不足两尺的地方,保证对方一出手,自己就有把握拿下。
黄贺打算静观其变,看看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老汉见到来人,笑容可掬的老脸顿时成了苦瓜,“后生,你这个月都来了两次了,月初的时候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