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 赵高回城(2 / 4)

加入书签

送葬日,严肃点,不能胡思乱想。”黄贺暗骂自己不务正业,指挥着身后的英布,

“你可给我拍稳喽,这种场面,估计这辈子也就这一次了。”

英布的肩膀上扛着一台黑色的大摄像机。

是黄贺在网上花了两万多块买来的A货。

秦始皇出殡,这种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怎么能不记录下来?

以前的人是没那个条件,遇到什么盛大节日,找几百个画师,画张画也就完事了。

但是黄贺可不会错过这次好机会。

毕竟秦始皇只能死一次。

送葬队伍中,大臣们方阵里,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体形高大的老者。

看面貌,跟那个冯嚣亭有五六分的相似。

“看来这就是如今大秦的右丞相,冯去疾了。”

在冯去疾的身后,则是一个个头中等,面如冠玉的中年人,看样貌也就三十来岁,颌下蓄着一尺长须,只是他体型偏瘦,黄贺怀疑今天的风如果大点,能不能把他给吹跑。

赵成赶紧解释道:“这就是左丞相,李斯,他跟我哥哥关系不错,等仪式结束了,我给你引荐。”

黄贺点点头,忽然问道:“哪个是你哥哥?”

赵成翻了个白眼,指着皇子队伍里面,一个瘦高个道:“就那个,带着高冠,一身黑色衣服,手里还拿着浮尘的。”

黄贺赶紧眺目远望,一眼就瞧见了那个瘦高个。

赵高此时正搀扶着一个年轻人,佝偻着腰,似乎感觉到有人在打量自己,猛然回头,正好与黄贺的目光对上。

鹰视狼顾!

黄贺毫不畏缩,目光灼灼与之对视。

当赵高看到他的弟弟居然在黄贺的旁边时,神情一滞。

他深深的看了黄贺一眼,转过头继续搀扶着那个嚎啕大哭的年轻人。

被赵高搀扶的年轻人,嚎哭的声音震天:“我滴亲达达呀,我滴达达呀!”

“达达你怎么忍心把儿子给抛下了啊——”

“孩儿一天见不到你就活不下去啊!”

黄贺都不用问,这个哭爹喊娘的家伙,肯定就是那个历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秦二世胡亥了。

咸阳的百姓听到胡亥的哭声,纷纷赞叹,“看来胡亥公子最孝顺。”

“胡亥公子虽然人傻了点,小心还是有的。”

就连随行送葬的官员也纷纷称赞。

胡亥作为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平时最受宠爱,在一众大臣里面也薄有根基。

赵高听了老百姓的话,心中非常得意。

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杰作。

古代人最重孝道,百善孝为先,更有许多君主以孝治天下。

在古代,你可以没有才、没有德,但是如果被人认为你是不孝之辈,那基本上就社死了。

所以二十四孝里面,才有卧冰求鲤、易子而食等孝顺的典故,还被大肆宣扬。

赵高这个举动,也是为了让胡亥顺利的上位。

要知道在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朝野上下,一直认为继任皇位的必定是大公子扶苏。

但此时,扶苏正和蒙恬二人驻守北地,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赵高已经和李斯密谋,假传秦始皇遗旨,派遣使臣前往上郡,算一算时间,差不多快到了。

赢阴嫚和荣禄二人,面带凄凉,却并未流泪。

他们两个平时跟秦始皇接触的时间不多。

用现在的言论解释,就是缺乏父爱。

秦始皇每日要处理的公文,都有几大车,就算在巡游的途中,每日也要接受从各地送来的公文,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秦始皇一统中原,既有秦国厚积薄发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总需要有那么一个人,轻轻的推一下。

历史的大门才能被打开。

秦始皇一生都在推行他的治国理念。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南攻越地,北拒匈奴。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开天辟地之举。

后世的帝王,大多数都在这个范围里打转。

论功绩、论突破,历史上的皇帝,无出秦始皇之右者。

就连后世的太祖也有诗赞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伟人的目光总是看的比一般人长远、深邃。

黄贺带着英布二人,他的身后事一大群化妆成普通百姓的黄家军。

一行人跟在送葬的队伍后面,浩浩荡荡。

咸阳城的百姓们,看到秦始皇的棺椁,心中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悲伤。

国家大事,跟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关系的确不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