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火了(1 / 3)
语文跟数学卷子不管是考文科还是理科,都要,所以这两门试卷很快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眼看着这么多人来领取试卷,一心只想给自己履历增光添彩的一把手一看这么多学子们渴望的眼神,心里也很触动。
哪里送人送一半不上不下卡在那的?好事都做了那就做到底,再送一程。
于是后面都不用秦晚晚再去说什么,刘主任直接跟印刷厂那边又下了语文跟数学试卷各一万份的订单。
这个消息在发试卷的时候就说了,很快就在学子们以及他们的家属们七大姑八大姨的口口相传下,那些没领到的人再次来领取。
有的为了能早点拿到试卷,大半夜就来排队了,那场面让来发试卷的人看了都忍不住鼻酸。
京市第一食品厂火了。
京城日报连续两天都刊登了头版头条。
同一天,第一日报转载了京城日报的内容,称赞第一食品厂是一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好企业。
这下子可是给第一食品厂增了不少的金光。
隶属于他们厂的各个门市部被市民们围城一团,不知道的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也一个个的围拢过来准备看热闹。
结果闹半天,人家不是来闹事的,人家是来买东西的,是来感谢的。
有人给他们算了一下,一下子印刷这么多份的试卷用了将近两万块。
当然,这个估算是根据印刷厂公布的最普通量来算的,不是按照定的越多越优惠来算的。
但不管怎么算,第一食品厂为了这些学生们花了这么多的钱,这是实打实的事情。
老百姓其实是很好说话的一批人。
谁家还没个孩子参加今年的高考啊,家里没有,亲戚家难道也没有吗?
后来有些人去给没来得及赶回来的或者家不在京城的孩子们也领了一份试卷,人家听说情况后也没为难他们,就给了,他们再坐车亲自送过去。
有用没用不知道,就想给自己家孩子抢一份,万一有用呢?
亲戚家里感动的直哭,一边哭一边赞食品厂大气。
不仅一家这么觉得,家里有孩子参加高考的,对食品厂那真的是感激的不行。
感激之情无以为报,那就去买你家的食品吧。
以前是哪家便宜买哪家的,现在是就看中第一食品厂的门市部买。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第一门市部门口排队买东西的老百姓都快排到大街上了,而第二第三食品厂,连个麻雀都不落下来了。
第二第三食品厂的厂长急的是火烧眉毛,就有人出主意,也跟着第一食品厂学,也来印刷一份试卷。
这都十一月十六号了,距离考试时间剩下不到一个月了,印刷还得两天时间,再发到学子手里有啥用?
而且,该领的已经都领到手了,他们再印刷也达不到第一次的效果了,不过是给别人做嫁衣罢了。
第二第三食品厂的两位厂长面对面坐着哀声叹气。
“你说老黄怎么就想到了这么好的点子?”第二食品厂的李厂长摸着头上快掉光的头发,满脸愁容:“他也不是脑子那么灵活的人啊?”
不仅不灵活还有些墨守成规,可这次怎么就敢这么灵光?
“我打听了,听说是刘亮那小子出的主意。”第三食品厂的吴厂长道:“这小子以后有大出息,才四十出头,有出息的很啊。”
有出息的人怎么就不分配到他们单位呢?
愁,愁哇。
黄厂长被管经济的副柿长叫去开会的时候,把刘主任也带上了。
他估摸着是因为这次的事情,这次事情真的是给他们食品厂挣来了天大的面子。
虽然第一日报跟京城日报都在京城,但级别不一样。
平日里能上个京城日报都不得了,这次能上第一日报,黄厂长觉得自己家祖坟冒青烟了。
他本以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成了第一食品厂的厂长了,结果他的名字出现在了第一日报上,虽然他的名字只出现了一次,那也是无上的荣光。
两人被带去见了主管经济的一把手。
副柿长很高兴,作为首都主管经济的一把手,郭强知道其实他的存在感有些鸡肋。他其实也没什么可抓的,因为各大厂子的活儿都是计划好的。
只要完成了计划就行,谁也而不愿意冒进,只要不做最后一名就行了。
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
紧俏的东西抢不到,因为就那么多份额,不好卖的东西你也得生产,不然就是没完成计划任务,那是要吃挂落的。
可完成了卖不掉怎么办呢?
那就发给员工。
有些员工每年发的东西就是厂子里的,生产罐头布这些的厂子发这些东西是很高兴的。
可生产水壶,搪瓷缸子这些日用品的,每年都发这些东西就很蛋疼了。
这东西又不是消耗品,一个可以用很久。
家里用不上,就送人。
等周围亲戚都有了后厂里还发这些东西,就很烦人了。
计划是永远赶不上变化的,更不提这些制作计划的人也很少下去走访老百姓到底缺什么,就是根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