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当殿策论(1 / 2)

加入书签

论起傅燮方才所言,若是由先前便在场的任何一位文武大臣说出来,只怕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对此感到惊讶。可傅燮才刚刚从同文馆奉召前来,按常理说来,他应该不知道太子和邱淇在北疆丧师失地之事,既然不知其事,又怎么能够做到开口便问出了事情关键?

顾秉业脸上浮起几分值得玩味的笑容,沉声静气:“哦?你是从何得知北疆失利的事情?”

傅燮不慌不忙,当即回答道:“乃是陛下方才所说之言让门生知道的。试想,无论是我也好,还是夏侯同年也罢,我等二人忝列进士之中,名次不佳,若是寻常之事,陛下何愁没有人才可用?故而在下便知道,今日之事并非寻常。

“可陛下方才又说过,这一次是霍山侯爷推荐我二人面君,这位侯爷乃是武臣,与我等此前毫无往来,今日忽然提起,只怕也是与兵事有关。而陛下还说过,这一次我等要去的地方是北疆,那么可以想见,能够劳动霍山侯的北疆大事,只怕便是北境战事不利,乃至于太子有危,故而门生斗胆,便猜上一猜。”

听了这般解释,顾秉业脸上终于绽开了笑意,连声道:“好,好,好,见微知著,果然不凡,难怪这般年轻便能得中进士。”

说完这句话,转而叹了一口气,又道:“如今太子所部在东线战场遭逢大败,燮州北宁郡和三川之地也已经为北戎所得,目下我军残部只能困守暨阳郡一线......不知对于这般局势,你又怎么看?”

傅燮闻言沉吟不决,半晌才道:“陛下,门生心中确有一策,那便是集军屯田,但不知陛下可能暂息一时之怒,待我军他日养精蓄锐之后,再命各军反击?”

顾秉业听他这般说,双眉皱起,哼了一声道:“屯田之法,古来有之,但依寡人想来,我朝如今地大物博,士马全盛,不必示弱于敌,不知你力主此策,又有何根据?”

此时殿上众臣之中,颇有些人觉得傅燮过于小题大做,虽是此前秦王顾霄霆、大将军叶瓒等人不曾毕其功于一役,但终究也并未折了便宜;而太子顾霄清等人纵然各自兵败,对于焱朝总体军势而言,倒也算不得伤筋动骨;更重要的是如今疆土沦陷于敌手,又岂能坐视不顾,反而要行屯田之策?

傅燮似乎是看出了殿上众人之所想,当下迎着诸臣疑虑的目光,坚持己见道:“目下我朝先后经历两场大战,虽然远未达伤筋动骨之境地,但无论如何也可说是消耗了部分实力,若是长期征战不休,恐怕非国之利事。再者,方才晚生所言屯田之策,对于我朝而言,实在有不少好处,而对于北戎来说,则有诸多暗制。

“如今我朝用兵,动辄便出吏士万人,若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安定边疆,威德并行,是一利也。又因排折北虏,引敌生力,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彼等相畔之渐,是二利也。兴屯田而边境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是三利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专征以省大费,是四利也。

“而至春省甲士卒,循暨阳郡、通三川之地以至临北戎,以示敌寇,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是五利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城郭、新立营寨,各军攻守推拒,皆有依靠,是六利也。若我朝兵出,则能乘危徼幸,即令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是七利也。

“方今之两国战线,远敌国而近中土,我军屯守其地,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是八利也。而屯田之举,内不损威武之得,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是九利也。况此举以稳妥为先,又无惊动本朝大军,以至生变之忧,是十利也。治我朝边塞之地,令敌我两国之民俱知陛下天恩,以制北境,信威千里,是十一利也。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是十二利也。

“故而以愚下之意,我朝留屯田得十二利,贸然出兵则失十二利,既知如此,却又何必在此时强行与敌军野战决胜?而等到我朝国力充盈,敌国内治衰弱之时,即便我朝不去发兵征讨,只怕敌国的将士百姓也不能丰衣足食,到那时我朝强兵猛将势如山崩海啸,那么必胜之言,又岂会是一句空谈?”

说到这里,傅燮就此收住了话头,肃容整装,又一次向着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顾秉业与列立四周的诸位大臣行了一礼,退后一步,与夏侯和并列。

而听了他这一番长篇大论的顾秉业,此时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这傅燮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见识,实在是出人意料,喜的是若此策成功,只怕当真能兵不血刃,夺取北戎五牙帐、七十二营的广阔地域。一旦焱朝能够吞并北戎,从此后方无虞这不必说,便是所获人口、牲畜、土地、矿产等资源,对于国力积蓄来讲,也是不可多得的利好。

莫说是当今皇帝,就是身在周围的诸位焱朝文武大臣,心中也都觉得这番论断确是言之有物、鞭辟入里,不是空口说白话。就是霍山侯杨君爱面上有些失落,终于忍不住开口道:“若是依照这小子的言语行事,我这个兵马主将只怕从此便没事做了,一直种田垦荒,那可又有什么趣味呢?”

顾秉业闻言不禁大笑着道:“杨爱卿,这可就是你想错了,自古以来,有文略者,必有武事以助之,纵然寡人有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