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盛世之兆下的大秦泡沫(2 / 3)

加入书签

紧,只要按照太子的吩咐去做,日后成为行业翘楚,并非难事。”

说着,武伯将早已拟好的文书,下发到十个主事手中。

即便这些商行主事都是在商海浮沉,见惯了大场面的人。

但看到文书,还是难掩激动之色。

文书上表明了,商务部有扶持奢侈品商行的意思。

注意,这不是物价局,而是商务部的文书。

商务部可是物价局的上司部门,部长位同上卿。

领到商务部发放的奢侈品商牌的商行,有权在新税制实行之后,溢价最少三成的资格。

这些主事都不是傻子,通过这两天的经历,他们心里十分清楚。

那些达官贵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的东西卖到多贵。

甚至可以说,那些人生怕他们卖得不贵。

但是,有物价局在头上蹲着,他们也不敢随便溢价。

如今拿到这个商牌,他们可以说是奉旨赚钱。

有了这个护身符,十税八算什么?

只要他们定价足够高,赚的自然也就多了。

毕竟,不管定价多少,自己始终有两成的赚头!。

唯一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自家货物卖出高价。

此时,这些商行老板,心思都开始活络起来。

他们心中都非常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不过,若能力不够,这也是一个足以让他们粉身碎骨的大坑。

.......

几个月的商业操作,使得咸阳的经济越来越繁荣,有盛世之兆。

赵昆对此非常开心。

每日在秦王府歌以咏志。

虽然他的歌,没人能听懂。

但好在他有一知音,那就是他的‘好大哥’扶苏。

这日,扶苏难得回一趟自己府邸,赵昆本打算给他安排一场野狼迪斯科晚宴。

结果这家伙一来就愁眉苦脸,让赵昆无语的同时,又很无奈。

“你们这是怎么了?”

赵昆看了看跟随扶苏而来的陈平,又看了看扶苏,有些古怪的问。

“公子,我....”

陈平刚欲开口,扶苏摆手道:“还是我来说吧。”

“......”

“昆弟,父皇又回甘泉宫了,我现在分身乏术,明日要接见鲜卑的使者,又要主持祭祖大典,还要安排几项重要国事.....”

“行了行了,你有什么事就直接说!”

赵昆摆手打断了扶苏的话。

扶苏试探性的道:“我想让你处理下商事。”

“商事?”赵昆一愣:“什么商事?”

“父皇大赦天下后,关中地区一年多没收到农税,而关中地区的粮食根本不缺。”

“农税免去后,百姓们的粮食越来越多,也就动起了心思,卖粮食。”

“你的意思是说,关中粮价下跌?”赵昆眯眼。

“不错。”扶苏点头:“关中粮价下跌,关外粮食稀缺,这样就有商行倒卖粮食。”

“这……”

赵昆面露尴尬。

关中,作为如今大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关中粮行遍地。

百姓手中银钱充足,早已不是自家不种地,就会饿死的时候了。

甚至,很多人嫌自家的粮食不好吃,喜欢去粮行购买从全国各地,甚至西域进口的稀罕粮食。

在关中百姓看来,大秦早已过了那种食不果腹的时候,至少粮食已经是不缺了。

所以免除农业税后,关中百姓不再有以往那种紧张的心态。

家里也不存粮了,甚至,大多数人家里产了粮食,嫌占地方,都拿出去卖掉。

这种自发性大规模的销售自家存粮,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事。

刚开始,陈平等人还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之前在扶苏的主持下,关中各县都修筑了一个大型粮仓。

粮仓的容量极为庞大,几年红薯土豆下来,都没有填满的时候。

关中百姓自发销售粮食,直接让关中各大粮仓吃了个饱。

然而,过了不到两天,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任何货物,价格都与市场容量挂钩。

当货物大于市场容量的时候,必然会对价格造成巨大冲击。

老百姓们不懂那么多道理。

卖东西嘛,你家卖八十钱一石的价格,那我就比你少一些。

粮商们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主动压价。

加上百姓们其实对卖粮食的这点钱,也不太看重。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短短两日之内,整个关中的粮价,就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下,连续降了足足五成有余。

这下子,一直在监管此事的陈平等人慌了。

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时代,粮食价格都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说严重一点,粮食价格的稳定,对国家的稳定,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关中粮价暴跌,对整个大秦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冲击。

关中百姓十分富足,他们不在乎粮价,可以把自家的粮食以一个随意的价格售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