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和珅:都是陛下的锅!知县胡宗宪(4 / 5)

加入书签

色。

“可一味地对这种人妥协,却不可取。”

严嵩话音一转,突然严肃地望着胡宗宪,话语间也严厉了几分:“汝贞,切记做官不可失了锐气,否则你就只能如那些尸位素餐的蠹虫一般,混天度日,等着告老还乡了。”

堂中气氛变的凝重起来,过堂的微风似乎都滞了片刻。

胡宗宪身子一紧,急忙抬手恭声道:“是,严相,下官受教了。”

“哈哈~”

严嵩轻笑着摇摇头:“都说了不必这么紧张。”

“你辗转多地任官,政绩卓著,想必也有自己的想法,本相的话,你听着参考参考就可以了,不必太过当真。”

随着他笑出声,堂中气氛自然而然地舒缓下来。

胡宗宪也松了口气,拱手道:“严相之言,若洪钟大吕,乃是对下官的当头棒喝,下官定然铭记于心,日日反思,不敢忘却!”

“不必如此。”

严嵩笑着摇了摇头:“本相也是看你锐气未失,也才有此一言。”

“此次朝廷打坝淤地,必然会遇到许多挫折,只有保住你心中的锐气,方能将朝廷的差事办好。”

严嵩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本相以为,荥阳、汴州这两地,定以原武县的筑堤最快,最优!”

万人之上的宰相竟然拍了一个小小县官的肩膀!

面对如此亲密的举动,即便是胡宗宪,一时也难以压住心中激动:“严相对下官良苦用心,下官若是再做不到最快修好大堤,便无颜面对严相!”

严嵩笑着点点头:“好,这就是锐气,这才是一县正堂的担当!本官果然没有看错你。”

“待那用心不轨的大户吃了教训,其他人再打斥卤田主意的时候,便要好好思量思量了。”

“下官谢严相!”胡宗宪深深一揖。

他如何看不出来,严嵩布下的这个局,完全就是为了他后面的打坝淤地铺路。

严嵩笑呵呵地望着胡宗宪:“还有一件事,后续打坝淤地,定然会淹没许多民舍,你要派人好好同他们商量,讲明白,做好补偿。”

“莫要为百姓做了好事,还要让他们心生怨言。”

“是,下官受教了。”

胡宗宪垂首恭声道:“严相如此为百姓考虑,体民之所疾,相信百姓定不会忘却严相的恩德。”

他抬起头来,面上带着一抹感动之色:“严相心系百姓,原武县的父老乡亲定会感念严相的恩德,为严相立生祠,于大堤旁立碑,将此堤命名为‘严公堤’!”

严嵩目中闪过一抹笑意,越看胡宗宪越是中意。

如此知恩图报的人,品性定然不会太差。

“汝贞,些许虚名,其实没必要太过在意。”

严嵩轻笑着摇了摇头:“我辈在朝中为官,要的便是一个尽心为民,问心无愧,如此方可无愧于苍天、祖宗。”

“本相不过是提了个想法,真正做事的还是你们这些能臣,是下面的百姓,又如何当得起‘严公堤’这几个字?”

胡宗宪在官场沉浮多年,自然早就知道了领导的话不能只听表面意思,也不能只听里面的意思。

方才的话如此,现在的话也是如此。

一阵阵穿堂风拂过,胡宗宪的衣角轻动,大袖飘飘,神色无比诚恳:“严相此言差矣,若无严相一语醍醐灌顶,下官等人就算想破头皮,也不可能有此妙计!更不可将其真正做出来,让百姓受益!”

“百姓们心如明镜,这都是严相之行,下官又岂敢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严公堤’与生祠之事,乃父老乡亲们的一片心意,万望严相千万不要拒绝乡亲们的一颗拳拳之心!”

“你……”

严嵩无奈叹了口气,叹着气摇摇头,颇为不解地望着他:“汝贞,你怎么这么犟?本相又岂是在意这点虚名的人?”

胡宗宪这次却没有尊重严嵩的意思,而是非要和他“忤逆”到底:“严相,并非是下官犟,而是百姓们犟啊!”

他直起身子,目中竟多了几分晶莹,感慨地道:“下官在原武县任知县数年,入目所见,民生皆苦!”

“如今严相来了,筑堤防水患,淤地种粮食,百姓们眼见自己就要过上能吃饱穿足的好日子,又怎么可能忘记严相做的这一切?”

胡宗宪声音有些发颤,动情地高声劝他,一万个恳切:“严相,百姓们心中念着您,立碑筑祠,日日传颂,此乃万民一心,苍天可鉴!”

“纵百世千世之后,严相之贤名亦如清风,绕人心田!”

严嵩表情一僵,只觉得心底如有一道清凉的甘泉流过,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大开,全身通透!

人才!

这是人才!

他打了一个激灵,脸上平静下来,望着胡宗宪,沉声道:“汝贞,既然如此,就依你所言。”

“不过‘严公堤’尚可,但生祠就算了吧!”

胡宗宪还想再说,就见严嵩摆了摆手,显然这就是他的真正想法。

“是,严相。”胡宗宪一脸遗憾,但还是拱手称是。

“汝贞啊……”

严嵩觉得,自己这次出来当钦差,最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