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消炎破嗔入空门(2 / 3)
便叫实相。你今天说没有定义,这个定义是怎么得来的呢?”
接引开口答道:“我说没有定义,说的不是说各种实相;而是说各种实相,意思也是这样。”
消炎问:“你说没有定义就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
接引开口答道:“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
消炎问:“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发生变化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吗?”
接引开口答道:“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义它的意义。”
消炎问:“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接引心里明白消炎已然有所理解,便用手指着虚空问:“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如果看我的身体,能像看天一样吗?”
消炎问:“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了,对不对?”
有相宗的僧众们听了,顿时豁然开朗,钦佩地向消炎行礼,表示十分佩服。
消炎自顾自地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万物无相,怎么证明它?”
准提尊者正在门口传道,见消炎发问,当即答道:“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
消炎问:“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
准提开口答道:“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
消炎问:“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又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了吗?”
准提开口答道:“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觉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
消炎问:“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问什么有无?觉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
准提开口答道:“我问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叫做禅定。”
消炎问:“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了?”
准提听了消炎的辨析,竟然悟到了本心,连忙开口问道:“不知这位贤者是何处出家?”
“在下日月神宗圣子消炎。”,消炎自然是不卑不亢,开口答道。
“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世界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
准提说完,忽然就不见了,消炎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门口,望着那定慧二字,开口问:“你们所学的定慧,到底是定还是慧?”
僧众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定也不是慧。”
消炎问:“既然不是定也不是慧,为什么叫定慧。”
众僧答道:“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定就是非定,慧也是不慧。”
消炎问:“当定不定,当慧不慧。这不是定慧,怎么问是定慧?”
众僧答道:“不定不慧,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
消炎问:“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定不慧,谁是定,谁是慧?”
众僧听了,疑心涣然冰释。
消炎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定还是慧?”
僧众中有一个贤者回答:“定慧、慧定,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
消炎问:“你说依法教行事,那就是有染。定慧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两种说法自相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
贤者答道:“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问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
消炎问:“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
贤者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消炎。
消炎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便直接开口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
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问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
消炎问:“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
宝静问:“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
消炎问:“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问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
消炎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对着众僧人便开口问道:“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
消炎问:“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静,哪还需要寂静之法?”
尊者答道:“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
消炎问:“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消炎的话,竟然一下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