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借题发挥(2 / 2)
么回,都得受罚。
“回陛下,是臣失察,请陛下责罚。”
“责罚?兰州缺人,你去还是不去?请朕责罚,若是你毫无担当,真要你何用?”李柷冷哼道,当即看向户部尚书王然,“王然,太原盐价如此之高,商税司可曾按售价足额收税?”
王然听了也冷汗直冒,这事他也没仔细去核实,但不用想下面的人肯定没有
足额收取。
“臣失职!”王然明白李愚刚才的无奈了,怎么回答都有罪。
“哼!”李柷脸色不太好看,“户部尚书王然、太原府尹李愚,有失察之责,各罚一月俸禄。”
“臣领旨!”
“认罚之前,想想怎么应对,别只是嘴上说的好听。”李柷冷冷说道。
“陛下放心,臣回去后就严查各坊市盐商,对于售价过高者,予以重罚。”
“户部这边也会严查这些盐商最近一两年的交税情况,若有漏缴,如实追缴。”
“如实追缴?若是有人漏缴盐税,除补齐应缴税额外,加罚一倍;若是漏缴税额巨大,送交太原府衙处置。”李柷补充道。
只是补税,岂不是便宜这些人了?
古代的盐商,哪些不是家财万贯。明朝时期,江淮盐商的家产可能超过明朝一年的国库收入。
“臣等遵旨!”
王然和李愚听后,自然不会在这事上跟圣上起冲突,反正都是商人,也该收拾他们一顿。
张承业听了半天,倒是听出一些端倪,思索了一会儿起身说道,“启禀陛下,盐价一事,老奴有些看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柷眉毛一挑,这个老狐狸,反应倒是挺快,“枢密使直接说便是。”
“回陛下,盐价国家,老奴以为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食盐属于专卖,虽然朝廷并未直接向民间售卖食盐,但那些盐商从盐池买盐的价格较高,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势必会加价或者以次充好,这无法避免。
第二个原因还是朝廷境内的盐池较少,仅靠河中和盐州二地的盐池无法满足朝廷境内上百万户百姓每年所需食盐。朝廷境内盐产量不足,食盐价格也必定上涨。”
这下轮到李柷惊讶了,没想到张承业看的倒是透彻,目前
食盐价格过高的原因主要就这两个原因。
“那枢密使以为该怎么解决盐价过高的问题?不说恢复到太宗时期的盐价,但如今的盐价的确过高了。”李柷也存了考较意思,其实他心里有了应对之策,但需要有人主动说出来,否则倒显得自己太过刻意。
张承业眉头一皱,思索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回陛下,食盐专卖是朝廷定下的国策,每年能给朝廷带来上百万贯的收入,老奴以为这点不需要变动。
老奴以为,想要当前盐价下降,主要还是提高食盐产量,只要朝廷境内产的盐够多,价格自然会下降。”
这不就是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吗?虽说没人去总结,但古人对此却深谙其道。
常平仓就是这么来的,也是古代朝廷用于稳定物价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如今朝廷境内并无多余的盐池开采。”宋瑶提醒道。
“海盐!”
王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陆地上的盐池的确不多,可若是能把海盐开采出来,那就不同了。只是如今的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等地所用的食盐多是海盐,只是没有形成大规模开采,而是不少人偷偷开采,当作私盐售卖。
“陛下,据臣所知,河北等地早就有开采海盐的先例,早年的河北盐就是指的海盐。
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河北之地战乱不断,海盐开采陷入停顿。朝廷平定幽州以及河北后,有不少人偷偷开采海盐售卖,若是朝廷能大规模开采海盐,必定能让盐产量大增。只要市场上的食盐够多,盐价机会大幅下降。”好不容易想到一个可以弥补圣心的主意,王然不想这么错过。
李柷‘疑惑’地看向刘明,偷偷眨了眨眼,一本正经地问道,“刘指挥使,王尚书所言可是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