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致仕风波(六)万字)(2 / 3)
是怼人的,甚至后者还经常怼皇帝。
“王御史,此案表面虽说如此,但在侦办中,本官发现一些疑点,还需查验证实。正如陛下所言,若是张琛有罪,本官定不会偏袒;但若是另有原因,本官也不能冤枉他人。”赵观文有根有据地反驳道。
“疑点?赵侍郎所说的疑点,不会是故意捏造的吧。”旁边吏部侍郎任圜没能沉住气。
“任侍郎,你是吏部侍郎,案件侦办和审理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情,若是有人觉得案子有问题,可以让御史台介入。任侍郎此时出来提及此事,倒是让本官有些怀疑阁下的用心。”赵观文又开启了他那怼天怼地的本领了。
或许有人不知道赵观文这个状元怎么来的,并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告出来的。大唐乾宁二年(895年)应进士科时,由于考官舞弊,录取张贻宪等25人,赵观文名列第八。落第举子对此不满,认为这次科举考试考官涉嫌舞弊,不少人联名上书皇帝,揭露考官崔凝向会稽人张贻宪泄露了考题,使才能平平的张贻宪成了状元,赵观文就是上书人之一。
唐昭宗李晔了解了传言,便下诏于武德殿重试,亲自拟定《曲直不相入赋》等四个题目,限定时间让参加复试的进士交纳试卷。诏令下达后,24名进士到场复试。
结果,张贻宪等五人因所作诗赋不符题目,语句质量不高,而未被取中,但允许来年再试;崔砺等四人因诗赋太差,也不合格式,在淘汰的同时还被取消以后参加科考的的资格,科考之路就此断送。而赵观文等15人成绩优等,第二次放榜时进士及第。
其中,唐昭宗李晔对赵观文的答卷尤为青睐,称他“才藻优瞻,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理,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
定为第一。
因此,赵观文就成了乾宁二年的状元,也是历史上广西第一个状元。
之后来后因为言辞锋利,得罪了权宦刘季述,被迫辞职。其实他开始也对张承业没什么好感,认为这位也是权宦,但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张承业跟田令孜、刘季述等权宦并不相同。所以他开始并不想得罪张承业,不然早就怼上去了。
他不怼张承业,但对于故意找茬的任圜和王御史,他却是不惧。
看到赵观文的表现,李柷倒是很满意,好久没在朝廷上看到这种怼天怼地怼一切的人了,在刑部干侍郎有些屈才了,可以去当御史大夫,专门怼人去。
“本官只是就事论事,赵侍郎此话倒显得有些心虚了。”任圜不客气地反驳道。
“好了。”李柷制止了众人的争论,看着矛头直指司空图的李存勖一党,他知道这事只是借口,“此事既然牵涉枢密使,其他人担心刑部不能秉公处理,那就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共同参与此案的侦办、审理事宜。
枢密使以及其他相关人等不能横加干涉。”
“老奴领旨。”张承业问心无愧地回道。
“好了,早朝到这里就结束了,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不管案件如何,等过了上元节再说,朕不想过个年都过得不舒心。”李柷说完就一如既往的大步离去,朝臣们也都习惯了。
不过朝堂上的事,让不少人都意识到圣上和晋王的交锋并没有因此结束,这次张琛案,就是双方在暗暗交锋。虽说两人没有直接下场厮杀,但双方都有代表参加,只是规模还在控制之中。
但与会的各人,都忧心忡忡,倒是作为太仆寺少卿的安金全这样的人显得轻松,因为这事他没掺和。
安金全属于河东老人,因病早早退下来,得了一闲职,倒也过得轻松。本来今年他的身体有些好转,就想回到军中,可李存勖根本不愿给他安排合适的位置,连一个禁军将军都不给,总不能让他担任都指挥使吧?
与其那样,他还不如当这个太仆寺少卿,起码地位还算可以,也比较清闲。
其实李存勖不用他这些人,也很正常,因为这些人之前大多跟李克宁勾勾搭搭,而且仗着资历老,也不怎么看得上李存勖这个年轻晋王。加上李存勖想要摆脱河东老人,
便大胆启用新人,而这些新人,基本都是之前郡王府的那些亲信。
郭崇韬当个兵部侍郎、卢质当了王府司马,就连朱守殷这样的奴隶都当了晋王府的典军,掌管数千王府亲兵。
大量的新人启用,意味着很多老人就去失去权力和地位,这次李存勖又明目张胆提出整顿吏治,也引起一些河东老人的不满。
安金全虽然有些不满李存勖,但也不会去得罪对方。下朝后,跟几个熟悉的官员打了一下招呼,便径直回到府中,或许是因为无聊,他便把此时跟犹子安审通说了一下。
安审通并不是他的亲子,而是他兄长的儿子,因为兄长早逝,他就把这个侄子接了过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养,他们二人也一直以父子相称。
谁知道安金全一说完,安审通的脸色就有些异样。
“审通?你这是怎么了?”安金全好奇道。
安审通神色有些犹豫,挣扎了一会儿才说道,“父亲,此案发生的时候,孩儿正在现场,可能跟父亲所说有些出入。”
“出入?难道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