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青年曹操之志(1 / 3)

加入书签

曹操一上任洛阳北都尉,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

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太监蹇硕的叔叔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但也因此,曹操彻底与宦官集团决裂。

于是,曹操被调任为顿丘县令。

从一个北部尉变成县令,明面上看乃是升迁,然而却离开了洛阳这个政治中心,实则是被排斥了。

孤二十三岁时,由于宋皇后被废而受牵连,失去官职。赋闲在家时,孤苦读兵法经书,勤练武艺。

二十五岁,孤被朝廷征召,出任议郎。孤一日三书,针砭时弊,然而,朝廷无动于衷。

曹操叹了一口气,说道。

撒北宁听得很认真,没有半点不耐烦。

只有对曹操的一生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明白,为何曹操这个人如此复杂。

孤二十九岁时,民间爆发黄巾之乱。孤接任骑都尉,首次出征便杀敌数万,升任为济南国相。

曹操呵呵笑着,脸上满是怀念。

现在,他已经是这天下权势最大的人之一了,为何每每想到年少时的日子,他依旧会感到羡慕和向往呢?

这个问题,曹操自己也想不明白。

魏王担任济南国相期间,济南可是官不聊生,手下十之七八的官吏被撤职,百姓安居乐业,对您爱戴有加。

撒北宁这时候开口,笑着说道。

那时候,便已经显现出曹操对士族的不满。

年少的曹操,有着最正直的心,以及杰出的才能。

在病入膏肓的东汉朝堂中,是为数不多的亮光。

然而,曹操的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终究是成为了一些人的眼中钉。

只是,不久,朝廷便有了新的任命下来,调任孤为东郡太守。孤一气之下,辞官不作。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魏王,后世有记载,那时候便有地方豪强想要拉拢您另立中央,可是真的?

撒北宁好奇地问道。

曹操点了点头。

不错,不过,孤拒绝了他们。

孤有在家赋闲了四年,在我父亲的走动下,方才出任了西园八校尉之一。

曹操自嘲地笑了笑,他想当一个公正不阿的好官,然而却需要他的父亲为其贿赂走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年少时期的曹操不畏权贵、直言敢谏,立志严格执法、保境安民。

然而,朝廷不重视他,甚至视他如履靴,不用则弃。

那时候他一心想报国,然而,若不是他有一个腐败的父亲,他连为官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董卓入京,对孤颇为欣赏,想要重用孤。然而,孤又如何会与此乱臣贼子同流合污,于是,孤便逃出了洛阳,投奔孤的发小,张邈。

提到张邈时,曹操脸上依旧流露出了一抹痛苦之色。

即便张邈的背叛已经过了几十年来,每每回想起,曹操依旧会感到心痛不已。

到现在,曹操依旧想不通张邈为何要背叛他。

他们自幼相识,十八路大军讨董卓的时候,更是把后背交给了对方。

那时候,关东诸侯组成联盟,共讨董卓,兴复汉室。

刘备、袁绍等人,皆在其中。

然而,所有人都各怀鬼胎,只有曹操与他的挚友张邈、鲍信,联手痛击国贼。

孤问你,后世可知道,张邈为何要背叛孤?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问道。

那时候,曹操出任兖州牧,内有鲍信、张邈,上有袁绍的支持,外有黄巾余党给曹操练兵。可以说,这是曹操这一生最为顺利的时期。

后世认为,张邈反叛之时,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大获全胜,势力空前强大。而袁绍又是您的知己、兄长、上级,担心您会对他下手。

撒北宁叹了一口气,说道。

曹操顿时愣了一下,而后咬紧牙关,额头上青筋跳动着。

张邈竟如此认为孤!

曹操与张邈、袁绍都是发小,只是后来,张邈与袁绍闹翻了。

袁绍曾经要求曹操杀了张邈,然而,是曹操顶住了压力,劝下了袁绍。

然而不久,鮑信死于沙场,张邈背叛被他诛三族。

那时候的曹操,该是多么的痛苦。

攻打徐州这一战,让曹操失去了太多。

不仅是张邈的背叛,曹操的父亲和唯一的亲弟弟曹德,都在这期间死了。

那时,曹嵩带着曹德在徐州避难,沦为陶谦的人质。

曹操一边派人秘密去接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回来,一边派兵前去攻打徐州。

然而,消息被陶谦破获。

而后,曹嵩和曹德被陶谦的部下杀害。

得知消息的曹操彻底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进攻徐州,所过之处鸡犬不留。

《后汉书》中记载: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徐州之地,尸体堆积如山,泗水河床上也堆满尸体,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