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千古一帝的感悟(1 / 2)
洛阳和河北都要遭受洪灾!河阳三城的中潭城更是直接毁掉!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世民觉得如遭雷劈,他苦笑了一下,心想自己这个皇帝怎么当得这么辛苦啊!
就说一下自己登基以来的洪灾:贞观元年秋,关中因连绵降雨,最终引发水灾,农作物被毁之后,百姓甚至到了卖女求活的程度。
到了贞观三年秋,一场更大的水灾席卷9州,导致当地百姓不得不又一次踏上逃亡之路。
还有贞观四年秋,3州发大水,贞观六年正月,河南、河北数州大水,贞观七年多达30州发大水,贞观八年七月,3道发大水,贞观十年,28州大水。
更不用说自己刚刚登基那几年纷至沓来的旱灾和蝗灾了。难道这是朕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得罪了天神,从而降下灾祸?
想到这,李世民心里苦笑了一下,说:“想不到爱卿竟然有此际遇,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爱卿既然知晓日后洪灾一事,那么必有所准备。”
看到李二竟然问自己有没有法子治理洪灾,李正心中暗骂,老子又不是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老子有个屁办法?
但是李正却心生一计,说:“陛下可以在明天朝会上把水灾的事说出来啊。”
李世民古怪地看了他一眼,问:“这是为何?”
李正嘿嘿一笑道:“贞观初年关内蝗灾的时候,陛下不但吞食蝗虫,还被那些世家官员逼得下了罪己诏,而今年洪灾将会波及洛阳官禁之地,想必那些世家官员不会放过你…”
李世民末等他说完,猛地一拍桌子:“那些世家焉敢如此!”
李正被他打断了一下,又哈哈大笑道:“陛下莫急,臣突然心生一计,既可令陛下示警天下预防洪灾,又可令那些世家哑口无言。”
李二忙问:“请问爱卿,计将安出?”
李正神秘地说:“回陛下,陛下可以先皇或道家先祖托梦为由,对百官和老百姓说:先祖托梦于我,言曰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溢,九月丁亥,河溢,坏陕州河北县,毁河阳中潭,这样不仅可以示警天下,又可令世家闭口,更可衬托出陛下为人间之皇,天下之帝的气度,证明了陛下继承帝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到时候事情真的发生了,那陛下的威望岂不是无人能及。”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李二闻言一愣,立马哈哈大笑,随即又叹了一口气,说:“只是可惜了那些百姓。”
果然是爱民如子的千古一帝,李正心中赞叹,然后说:“天灾人祸岂能以人力改之,如今只能警告当地百姓注意危险,敦促官员们备粮抗灾了。”
李二苦笑了一下,说:“也只能如此了。”
古代可不比现代,就拿后世的某个肺—炎来说,后世兔子国人民还可以凝聚一心,齐心抗疫,而这个时代的大唐,一旦发生灾难,那防治能力还要比鹰酱差,就算李二比懂王—川—建—国要英明神武,他也不能让全部老百姓都毫无条件地支持他并按照他的安排行事啊!
正在李二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时,李正又说:“陛下,虽然我们不能解决一两个月后的洪灾问题,但是却可以预防日后的洪灾。”
李二疑问道:“爱卿刚才也说人力不可改变天灾,那我们又怎么能预防呢?”
李正沉默了片刻,叹道:“陛下,这黄河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母亲河,自上古炎黄二帝起至今已逾三千年,而关内道人口甚多,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灾害层见叠出,要是不早日改善,臣断言日后大唐只能放弃长安,以洛阳为都。”
李正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不信你看唐朝之后的朝代,有哪个是以长安为首都的?
李二听了李正的话,也觉得有些道理,李二很有眼光,也熟读史书,自然知道近百十年来关中的气候环境已经越来越差,此时听了李正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原来根子出在这里!
李世民欣慰地看了一下李正,又问:“那爱卿有何良策?”
“陛下,臣以为当今应该在关中地区大力推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不能乱伐乱砍,树根能深深扎根地下,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土,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李正说。
李二头疼地说:“老百姓总要烧柴做饭取暖啊,还有不多开垦耕地,哪里有这么多粮食?”
李正一脸自信道:“现在蜂窝煤的价格和产量远远比木炭便宜,我们可以鼓励老百姓们多用蜂窝煤,少用木炭,就减少树木的损失,”
“第二,臣出资鼓励人们去种树,种一颗小树一文钱,在黄河两岸一里内种树两文钱一颗,并由朝庭派人监督,以防弄虚作假
(本章未完,请翻页)
。”
“第三,陛下选择一黄道吉日,创立植树节,在这一日与文武百官一起出城植树,号召百姓爱护环境,一起种树。”
“最后,以后多鼓励老百姓多种植高产粮食,只要食物充足了,那百姓们也不会拼了命的开荒,这样就可以减少耕地,实现退耕还林的目的。”
李世民听到李正说得头头是道,并且还不用自己掏钱,便高兴地说:“便依爱卿所奏去办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