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李景隆要来了(1 / 2)

加入书签

八月底,江南进入了最舒适的时节,现在金陵城秋高气爽。战争对京师的人来说,太过遥远,外出游玩的江南士子比比皆是,他们三三两两,才子佳人,面对着美好河山,点指庙堂好不快哉。

相对于这些风流快哉的江南士子,朱允炆这个皇帝就不太好了,武英殿里,朱允炆看着北方战败的军报有些不解。

而下面跪着的齐泰心里忐忑,耿炳文是他大力推荐的,这次打了大败仗,他也逃脱不了干系,可上面的皇帝看了后毫无动静,让他实在有些捉摸不透。

朱允炆沉静了一会道:“照耿炳文所言,此战官军可谓惨败,连他都被打的闭门不出,朝廷军队的损失恐怕不小,想来那四叔的气焰肯定大涨,这平燕之事该如何为继?”

“如今朝政之上,无数勋戚反对与燕藩开战,朝局人心惶惶,朕该如何应对?”

齐泰听着朱允炆发问,只得道:“兵败之事,乃兵家之常有,但皇上为众臣之仰望,一举一动可为朝廷风向,臣以为在朝廷未定新策之前,皇上务必沉着应对,“

朱允炆久久没说话,让齐泰退了,齐泰见此心中忐忑,但也只能退了。

果然,真定文武和王钺详细的奏本进京,北伐大军大败的消息传遍了金陵的每个角落。

这几日来,朝堂上纷争不休,文臣与勋戚之间为了平燕之事吵的不可开交。王宁带着勋戚更是乘机发难,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一直主持平燕大计的齐泰、黄子澄,对二人口诛笔伐,誓要皇帝追究其责任。

勋戚这边看这二人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如今找到机会真是往死里喷。

不管朝堂上怎么吵闹,最终做主还是当今的天子朱允炆,只要皇帝一心平燕,他们就不怕那些世家子弟。

朱允炆一心削藩,如今朱棣反了,他也是铁了心要平燕,所有对削燕一派的参劾奏本都被他压下了,对勋戚的各种吵闹也是装聋作哑,搞得勋戚一派叫唤好几天,却发现毫无动静。

见皇帝如此,勋戚么也只能慢慢消停了。

这一日的朝堂又在吵闹中度过,而朱允炆却是召见了他的削燕二人组到武英殿议事。

这段时间朱允炆没怎么召见他们,而齐泰为了将功赎过是忙了天昏地暗。如今再被天子召唤,心中也落了下来。

朱允炆这段时间收到一个奏本,让他有些意动,但他还不打算用。

见齐泰黄子澄二人到来,他便与二人商量这平燕之事,之前他一直想不通他的北伐大军为何会败,而且是惨败,直到王钺的密奏到来,他才知道原因。

原来这王钺怨恨耿炳文,密奏里尽是对耿炳文的贬斥,就连程济私自出城的罪过都算在耿炳文头上,相对于耿炳文,朱允炆更相信他的心腹王钺。

于是在他的想法中,之所以这场仗败了就是这主帅年老懦弱,所以换个英明神武的主帅就行了。

朱允炆想通了,就让齐黄二人推荐主帅人员,齐黄一听,好事,证明皇帝还想北伐。

可二人想了好半天,没想到什么合适的主帅人员,也怪朱元璋太狠,能打仗的差不多都杀了。

齐泰想不出人来,可黄子澄却一直有个人选,那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于是黄子澄推荐了他,齐泰其实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在他印象里就是纸上谈兵的货,可是实在没人选就不说话了。

李景隆在朝中右班排名第二,任他为帅也完全说的过去,齐泰心中还有一人比李景隆合适,那就是魏国公徐辉祖,可徐辉祖是燕王的内弟,他脑子瓦特了才会推荐他。

朱允炆一听李景隆,不错,当初抓捕周王时事情办的不错,给朱允炆极好印象,而且他皇爷爷也认可李景隆,在朝中也听说这李景隆“知兵”,于是决定主帅为李景隆。

三人决定好人选,第二日早朝后,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到了武英殿,说要任他为主帅讨伐北燕,李景隆一怔,事情的走向完全跟他的弟弟李增枝说的一样,他立刻慷慨请命,朱允炆大喜,当场下诏命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任征伐北燕大元帅,总领平燕军事,再次北伐。

几日后,李景隆在三山门外誓师,建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行,建文帝给足了李景隆面子。

,,,,,,,,

九月,幽燕大地已经刮起了北风,北平城再次进入了紧张的备战当中。

朱棣已经得到消息,朝廷的第二波北伐大军在李景隆的带领下已经渡江北上,正率五十万大军往河北赶来。

朱高炽站在端礼门上,他知道,他应该很快就会被李景隆带兵包围在北平城,五十万大军,原本的世子是如何抵挡住的,他不知道,但是现在换成了他,他是真不知该怎么抵挡这五十万大军。

朱棣这几日带着心腹日日筹谋,但是不管怎么演练布阵,都被那五十万大军压的毫无办法,今天朱高炽兄弟和朱棣的两个女婿再次被朱棣叫到一起商议军事。

朱高炽老神在在,他知道朱棣会去哪里,大宁的都司掌印房宽本来是燕王旧部,这次他没有站在燕王这边,而是坚定的站到了朝廷那边,这位都指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铃之势囚禁了跟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