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朱棣走了,朱家三儿蒙了(1 / 2)
朱棣的等人扫完徐达幕后,回到燕王府,一道圣旨就来了,送圣旨的正是那太监王钺,这太监乃是朱允炆心腹,他接待过燕王父子,因此朱允炆派他来。
王太监尖酸的声音宣读这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择日陛辞,三子哲留京师,以待太祖小祥!钦此”
朱棣一听,心里拔凉拔凉的呀,完全跟吃了苍蝇一样。他这次来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各种操作,刺激了文武矛盾的爆发,带着许多勋戚造势,如今的火候已经差不多了。
他要借助这个势逼迫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罢免齐泰和黄子澄,削去这两个削藩的主力,从而化解藩国危机。
可建文帝突然下旨意让他回家,他怎么能甘心。
朱高炽三兄弟也懵比了,这是个什么情况,他爹要回去了,他们要被留在京师了。朱高炽懵比是他完全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遭呀,朱高熙和朱高隧完全是被吓的。
朱棣接了旨,笑着送走了太监王钺,丧着脸回了王府苦想对策,朱高炽三兄弟也是一脸愁苦的回了各自房间。
第二天,更不好的消息传了来。
驸马梅殷、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三人突然杀出,在勋贵间大肆招安,明确的站在朱允炆那边。
一下子朱棣的大好局面被打破了,之前还挺朱棣的,除了王宁等燕王死党,其他的全部都熄火了,退出了燕王的联盟。
朱棣差点气个半死,他不怎么恨驸马和曹国公,他恨他的大舅子。他是他的内弟,还是他三个儿子的大舅舅,竟然如此无情。
如今,更是没法在京城待着了,可是三个儿子扣在这里,他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圣旨难违。
当晚,朱棣父子四人同聚一堂。明天朱棣就要给皇上行陛辞之礼,然后他就得回北平去了。
行走之前他有些话要交代三个儿子,看着下首三个儿子,老大越来越稳重,而且身体也慢慢变好了,他很高兴,老二这段时间也老实,老三憨厚(朱高炽要是知道朱棣对老三的评价,他肯定要吐槽,“喂,朱棣老爹,你憨厚的儿子以后要弄死你呀,”可父母眼中,哪有什么坏儿子),心中稍安,不过还是嘱咐道:“为父明天就要回北平了,你三兄弟在京,为父心实难安,你们在京一定要小心谨慎,莫要被人抓住把柄。为父会想办法,让你们尽早回去。”
事于至此,朱高炽很快调整了心态,也许在京城,不算什么坏事。恭敬的回道:“父王放心,儿臣定会谨慎行事,不落人言。”
朱棣听罢,对着朱高熙和朱高隧吩咐道:“你二人要多听你大哥的安排,不可擅自行事。”见二人有些不愿,立刻大声道:“这是为父的命令,听到了没有。"
"儿臣遵命。“二人被朱棣一喝,立刻忙着回应道。
第二日,朱棣再次在奉天殿朝见建文帝朱允炆,行那陛辞之礼。这次就没上次那么针锋相对,而是一片欢声笑语。
下了早朝,朱棣就要回藩了,不过他心中明白,这次来京不仅没达到目的,三个儿子还被扣了,建文帝削藩之心更加重了。
建文帝朱允炆也领教了这个四叔的本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事,更加恨不得削他了。
朱棣与朱允炆这次较量,让朱高炽学到了很多东西,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朱允炆这次的借力打力,让朱高炽提高了警惕,一直以来,他都以一个失败者来看待朱允炆,从而一再的轻视这位当今的天子,可这次官场的交锋,无销烟的战场上,朱允炆占了上风。而自己的小命被人捏在了手中,所以,还是得稳,静待时机。
胖子琢磨着这朱允炆,他的失败胖子觉的主要有三点,一,他的性格,他深受儒家的思想,成了一个书呆子,一个合格的帝王必须是冷血的,比如这次,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废了燕王,那他的削藩大计,也许就成了。
二,他不会用人,朱元璋是个牛批plus的帝王,看的比什么都清楚,为了让自己的宝贝孙儿登基,杀了很多开国元勋,就是因为他的孙儿压制不住这些人。但是朱元璋还是留下了一些班底给他,大驸马梅殷,是个人才,而且忠心。徐辉祖,勋臣之首,愚忠之人,性格谨慎,刻板,可用。
老朱留给他这些人,他一个没重视,只重视齐泰、黄子澄些文臣,一群不懂军事的人去挑朱棣这个长年带兵打仗的名将,那不输才怪。
朱元璋还留了一个人,曹国公李景隆,可惜老朱看错了眼,这个人擅长窥探朝局,琢磨上位者心思,又会卖弄,朱允炆重用了,可惜战场上草包的一批,朱棣差点没笑死。
三,他太过重视文治,忽略了武臣对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武臣安国,文臣治国,缺一不可,皇帝的作用就是要平衡文武,没有骁勇善战的武将,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你就是一只任人宰杀的肥猪。
朱棣走了,看着朱棣的舆驾越行越远,朱高炽有些恍然,这次回去,也许靖难之役就快到了,来送朱棣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他的三舅徐增寿,一个是他的四姨徐妙锦。
看着四姨不舍的眼神,胖子有些感慨,自古美女爱英雄呀,徐增寿安慰了兄弟三人,说定会想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