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拥拜于吉(1 / 2)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写到过三个神人:一是拥有《太平要术》的南华老仙;二是拥有《遁甲天书》的左慈;三是拥有《太平经》的于吉。
南华老仙有个弟子,名叫张角,出于让张角尽快得道,南华老仙直接将《太平要术》一书授予张角,让其自学。张角毛糙地看了一遍,学会求雨、致幻等皮毛后,便自以为是出去显摆。显摆不要紧,要紧的是竟然闹出了东汉大动乱,这就是"黄巾起义"的由来。
相对于南华老仙将一本"仙书"如此随便交给一个"半吊式"弟子而言,左慈与于吉就对自己所拥之书,保管得十分周密,以至时下再也无人能够掌拥他们的本事。基于左慈其人,我已作过撰写,因此不再赘述。今天所要讲的人物,就是于吉。
于吉,出生年月不详,别名干吉、干室,琅琊郡,即时下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汉末年道士。
于吉的法术,相当高强,高就高在他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就是说,他将自己所掌握的高超法术,通过治病救人这类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方法,既为自己树了威望,又为民间除了痛苦。
但就是这么个高人,却与一个名叫孙策的人,出现于同一个时代。出现同时代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俩还有交集。两人有交集也就算了,问题是他俩还不合拍。不合拍在哪?不合拍在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水是于吉,火是孙策。都说水火不相容,你说,这能不出事吗?
孙策的父亲名叫孙坚。孙坚早年事奉袁术,他去打仗,那真叫一个勇。但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勇士,在攻打江夏守将黄祖时,不幸死于箭下。其时孙策资历尚嫩,跟随他的人不多,因此袁术也就不待见他。
为了改变这一情状,孙策既忍气吞声,又卧薪尝胆,更身先士卒,终于在一次战役中,亲手缴获传国玉玺(一说为孙坚匿遗)。俗人一般会把玉玺当宝,紧抱不放,但孙策却没有,他用它从袁术处换了近千兵马,然后以小博大,吸引了一大批远比玉玺要划算得多的张昭、周瑜、鲁肃等新生力量。
孙策喜欢亲历亲为,有天他单独外出,意外看到街上行人,都在向一个道士跪拜,以祈赐福。孙策十分纳闷,心想自己攻城夺隘,战绩辉煌,走在街上,无人注目自己,而一个道士,咋会人人下跪?正想着,身旁有个市民催他:"愣着干啥,还不快给于道长下跪?"孙策狠狠地瞪了市民一眼,然后一边转身离去,一边心说:"让我给他下跪?我还想杀他哩。"
这事过去不久,遭遇战事。为抢时间,孙策带着将士们顶着酷日行军。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出现几个悠闲之人,带头那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正是于吉。正在孙策惊讶"于吉怎会出现在这里"时,就见队伍中的部分将领,离队前去搭讪于吉。这让孙策很是窝火,觉得自己所定的军纪,难道不及一个道士的胡言乱语?想起上次街上众人皆跪于吉那幕,孙策心中骤生杀意。
但孙策毕竟是孙策,他明白,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平白无辜杀人,有损形象。得找一个杀了于吉,还能给自己带来威信的办法。想到这里,孙策也朝于吉迎去,先是同他寒喧了几句,继而便以天气太热,如果能下场雨就好了的话,诱导于吉。于吉也是随和,说下雨容易,只要我做点法术,就会有的。孙策立马顺水推舟,给于吉下套:"君子既言,驷马难追,如果你真能让老天下雨,那就没事,否则……"但让孙策瞠目的是,伴随于吉嘴里一番叽哩咕噜,大雨倾盆而下。
公元200年初,袁绍遣派使者前往东吴,商议联合伐曹事宜。孙策在吴郡城门楼上,设宴招待使者。正在大家欢宴时,忽见城楼前面,人头簇动,欢声雷动。诸将离开座席,凭栏观望,但见于吉身着崭新服装,手持一个名叫"仙人铧"的小盒,一边缓步走着,一边从盒里取出仙水点洒近旁迎拜男女,人们无不有序迎向于吉,祈求仙水着身。于是便有不愿错失这一机会的将领,不管负责宴席礼仪的官吏阻拦,陆续下楼前去拜谒于吉。
这次孙策真是恼羞成怒了,他当即命令卫士逮捕于吉,等候问斩。诸将与许多民众,就赶往孙策宅邸,拜见孙母吴夫人,请她出面营救于吉。孙母平时也对于吉抱有好感,连忙赶到城楼,劝导孙策:"于先生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保祐民众,万万不可杀之。"
孙策说:"于吉妖气太盛,幻惑手段巧妙,只要他出现于道,路被塞堵,只要他显现于市,万人空巷。今天我在这里宴请来使,诸将竟不顾君臣之礼,顾自离席去拜于吉,长此以往,如何收场?当年黄巾乱贼头目张角起事,就是通过妖言惑众,以至汉室社谡混乱到今日这般田地。为防出现第二个张角,必予除之"。说罢,传令卫士开斩。
于吉被斩后,孙策为壮自己威信,又命人将其首级悬挂于市示众,严令如有收敛头颅去合尸身者,格杀勿论。于是那些信奉、崇拜于吉的人们,便在远处痛哭遥祭,然后到处传说于先生未死、只是"尸解"而已、日后他必定会用仙术将自己仇人置于死地等等。
该年秋季,孙策外出狩猎,不慎遭遇三名刺客。虽然人称小霸王的他,与随后赶到的护卫一起击杀了刺客,但孙策的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