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酒误事是借口(1 / 2)
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记得有关淳于琼的一个桥段: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并屯营乌巢,不料遭遇曹操亲率的五千精兵突袭。由于淳于琼喝得酩酊大醉,无法出战,结果被俘。曹军割了其鼻,将他放回,以羞辱袁绍。袁绍见一个大将如此模样,又因丢了乌巢闹心,故斩淳于琼。
这个桥段中的淳于琼,被罗贯中说得"无"鼻子有眼,很是窝囊。其实这是老罗在《三国演义》中写得最为离谱的一个人物。因为正史中的淳于琼,虽然有勇无谋,却是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硬汉。那么罗贯中为何要如此抹黑淳于琼呢?时至今日,尚是个谜。接下去,我按照正史脉络,解构一下真实的淳于琼。
淳于琼,出生年月不详,字仲简,颍川,即时下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时期,曾官至"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董卓擅权后追随袁绍。
千万不要小看"西园八校尉",这个机构,来头不小一一公元188年,饱受黄巾动乱之苦的汉灵帝刘宏,深知"本家"军队的重要。宦官蹇硕就出一谋,说是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支直接听令陛下的新军。汉灵帝觉得在理,就予采纳。
八个校尉的排序是: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同时明确:八校尉统一由蹇硕指挥。
不料这个机构成立不久,汉灵帝刘宏驾崩。他的大舅子何进为了搞掉蹇硕,弄了个"召令外戚军团入京除宦"的行动,结果把一切都给搞乱了。既然乱了,"西园八校尉"也就作鸟兽散了。
尽管"西园八校尉"昙花一现,但内中袁绍、曹操,后来还是成为枭雄。其实淳于琼与袁、曹并级,但他属于有勇无谋之人,因此在董卓不待见的情况下,跟了袁绍,变成袁绍手下与张郃、高览齐名的一员武将。说得通俗一点,就像时下某个机关的局长,卸职去当该机关下属部门的一个科长一样。
公元195年冬天,汉献帝刘协被李傕等乱军追逼至曹阳。已在冀州创建了一定实力的袁绍,对此坐视不管。身为监军的沮授就劝袁绍,要他带兵去将陷于窘境的汉献帝迎接到冀州邺城,然后"挟制天子而号令诸侯。"
袁绍觉得沮授说得在理,便想调拨兵马前往曹阳。不想此时冒出谋士郭图,他劝阻袁绍,说现在天下大乱,类似秦朝群雄角逐,谁先入咸阳谁是王。如果将汉献帝迎至邺城,朝奏皇上,暮听陛下,服从则显权小,不从则是犯上,因此绝对不能去接这颗烫手山芋。
沮授与郭图,一个说迎,一个说不。如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着实让袁绍举棋不定、拿捏不准、动弹不得。这个时候,袁绍突然想到了淳于琼,他觉得淳于琼当年也是汉灵帝直属的八大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而且这个职务类似时下军队通讯系统的负责人,需要经常跑"皇宫"领取"最高指示",因此多少知道些"皇道",就征询淳于琼"怎么办?"淳于琼平时交好郭图,故答案明显倾向郭图。
袁绍放弃汉献帝,不久让曹操捡了个便宜。面对来自许都的一道道"圣旨",袁绍好不后悔当年没听沮授的建议,因此私下里也就有了"干掉"曹操、控制汉献帝的念头。
公元199年夏,袁绍听从郭图、淳于琼等人主意,准备攻击曹操。这次沮授出来阻止,力劝袁绍不能与曹操"硬碰硬",最好是采取"袭扰之法拖垮曹操"。郭图见沮授如此不给自己面子,就向袁绍进谗:"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主公每次决断,沮授总来干预,说明沮授的权力已经到了与主公相提并论程度。再说,统率外面军队的人,不宜参于内政,主公有必要削弱沮授的权力,以防尾大不掉。"
于是袁绍就将沮授的职权,切割成三块,沮授、郭图、淳于琼各负其一。就在沮授之权被再分配期间,淳于琼与颜良、郭图一起围攻曹操防地白马,曹操率兵掩袭,以少胜多,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淳于琼无奈退至官渡设防,形成袁、曹两军对峙状态,这就是"官渡之战"名称的由来。
公元200年十月,袁绍按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令淳于琼率兵万余,押运粮车,宿营官渡向北四十里之乌巢。沮授建议再派蒋奇率一军,在乌巢外围巡逻。但不被袁绍采纳。
闻知乌巢被袭,袁绍又听郭图主意,派张郃、高览率重兵改击曹操防地,只派轻兵去救乌巢。其时淳于琼已组织力量反击,仅有五千将士的曹操,得知袁军后援赶到,怒斥提议分兵抗敌主张,带领全体将士,拼死攻击淳于琼,从而突破淳于琼的防线,阵斩胿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将首级。
淳于琼被曹操手下猛将乐进擒获,割了鼻子,押到曹操面前。面对这个一别十年有余的同学,曹操问道:"弄成今天这付模样,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淳于琼答:"胜负乃天所注定,没必要问这个问题吧?"
毕竟同过学,曹操想留淳于琼性命,但叛投曹操、早年与淳于琼有隙的许攸劝谏曹操:"以后只要他一照镜子,就会想起今天之事,耻辱和仇恨相加,不反才怪。"曹操觉得在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