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恨哪三人(1 / 2)

加入书签

谁都知道,曹操的枭雄之称,源自他的不懈努力。事实上,因于他的锲而不舍,因于他的永不言败,因于他的南征北战,乱世三国前期,才会有那么多与他有关的津津乐道事件。不过,基于罗贯中的拥刘贬曹,民间许多人痛恨曹操,骂他奸雄、曹贼。然而,就像"谁在人后不骂人,谁不被人身后骂"一样,大家有权利痛恨曹操,曹操自然也有权利痛恨他人。那么,让曹操最是痛恨的人,又会是谁呢?

怀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番梳理,初始把张绣列为第一,因为张绣在"宛城之变"中,杀了曹操的卫士典韦,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杀了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杀了曹操喜欢的"尤物"邹氏。但转而一想,张绣第二次归降曹操,曹操竟然不计前隙,还与张绣结为亲家。如此看来,张绣不可能是曹操最恨之人。

张绣的际遇,让我重新调整了筛选角度。事实上,曹操的一生,有着很多次的"化敌为友",也有很多次的"化友为敌"。化敌为友,主动权多在曹操手上;化友为敌,主动权多在别人手上。作为多疑之人,曹操自然知道,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主要体现在"无可奈何"上。惟此,我将这条作为选择曹操最恨之人的前置条件。

很快就有三人入选。一是张闿;二是马超;三是刘备。相对于刘备的耳熟能详与马超的似有所闻,作为第一的张闿,好多读者可能闻所未闻。有鉴于此,我想留个悬念,采用倒叙手法,先从刘备说起。

刘备与曹操结冤的故事,因于流传广泛,知者甚多,似乎没有必要再予叙述,不过出于完善本文结构需要,我还得再当一回"念经老太"。

话说刘备被吕布追杀,不得已投奔曹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就劝曹操,说刘备非池中之物,留着恐有后患,不如趁早杀之。曹操本想采纳,不想同为谋士的郭嘉,则劝曹操,说刘备虽非无能之辈,但如果将他杀了,以后谁还会愿意投奔于你并为你效劳?稳妥之法,是将其软禁起来。于是曹操听从郭嘉之计。

出于试探刘备才能,有次曹操宴请刘备,席间曹操故意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人"的话。刘备以为曹操洞察了他的心机,惊得掉了筷子。为免曹操怀疑,刘备搪塞说筷子落地是因为惊雷太响之故。由此曹操觉得,刘备这人胆小,不可能成就大事。

刘备巧妙地蒙蔽曹操后,继续谋划"小九九",他一边继续蛰伏,一边研究时局。公元200年,得知曹操欲阻袁术与其兄袁绍"和好"时,刘备就以愿意带兵截击袁术为由,从曹操那里骗得一支兵马。出了虎穴,刘备如龙腾空,如虎添翼,先是迅速进军徐州,杀了忠于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然后北联袁绍,共抗曹操。

曹操这人,向来自负,不想竟被刘备耍了。耍一次也就算了,可恨的是自此之后,竟然屡被刘备捉弄。特别是争夺汉中那次,弄得曹操像吃"鸡肋"般,进退两难。虽然曹操恨死刘备,但由于再也没有机会一起"吃饭",故曹操到死也拿刘备没办法。

曹操憎恨马超的原因,源于"衣带诏"事件。公元199年,因不满曹操专权,汉献帝刘协决定除去曹操。但因曹操势大,那些忠于汉献帝的人,不敢轻举妄动。为了鼓舞士气,汉献帝撕下衣衫,咬破手指,血书除曹"圣旨",史称"衣带诏"。不过这事很快暴露。因马超父亲马腾有涉"衣带诏",曹操就诛杀了马腾在许都的三族。

留在西凉带兵的马超听闻这一噩耗,起兵反曹(《三国志》载:马超先反曹,曹才诛马腾三族)。曹操率兵镇压,双方在渭河、潼关等地大战。马超本人武艺高强,手下那些西凉骑兵,骁勇顽强,要不是曹操割须弃袍,改变自己模样,蒙过马超军队,曹操必"挂"西凉。"割须弃袍"无疑成为曹操一生难以抹掉的笑柄。后来马超投奔刘备,刘备给了他一个五虎上将之衔。消息传到洛阳,曹操恨得牙根痒痒,但因鞭长莫及,只能徒叹奈何。

终于轮到叙述曹操的第一个仇人张闿了。这个张闿,自从做了得罪曹操的那件恶事后,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老罗的《三国演义》,皆不再提,好像人间蒸发一样。但张闿所造成的恶果,却着实搅动了当时的时局。出于方便解说张闿所做的那件恶事,我把張闿按上一个类似时下公安局长的职务。

话说曹操占据兖州不久,信心满满的他,就像时下突然发迹的土豪,派人通知父亲曹嵩带着家人,前去兖州享受荣华富贵。曹嵩一行途经徐州时,时任徐州刺史的陶谦,出于讨好曹操,设宴款待曹嵩一行。之后,又是出于好心,陶谦嘱咐张闿,带上几个"警察",护送曹嵩一行前去兖州。

如果张闿是个恪尽职守的"公安局长",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曹操的第一仇人,而且还有可能从此受到曹操的器重。但这个张闿,是个贪财之徒,他被曹嵩一家所带金银细软给迷了心窍。他就伙同那几个手下,将曹嵩一行杀个精光,然后一跑了之。

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就差没把地球翻个遍,但愣是没有发现张闿。既然找不到"和尚",曹操就拿"庙"撒气,亲自率兵讨伐陶谦。讨伐过程中,曹操滥开杀戒,不仅要了不少陶谦手下的命,而且还把那些为陶谦说话的名士,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