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四章 科学鬼才和脑洞家(2 / 3)
发电站。
主要建造在大型城市或者是工业区的周围。
以电机替换蒸汽机在董书恒的推广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为了而促进推广,董书恒对更换电机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这些企业也已经发现了电气化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复兴军底下纺织厂的成本已经要低于大嘤帝国和弗兰西等工业强国。
一方面因为复兴军的本土就有原材料的供应,省去了大量的运输费用。
另一方面就是电气化的改造,让设备能耗成本降低。
董书恒并没有将发电厂等成本平摊到电价当中,这让用电比直接用煤的成本还要低。
另外电机还有噪音小、占空小、稳定性、安全性强等特点。
难怪大嘤的科学家都为自己的国家电气化滞后而感到着急。
除了复兴军,普鲁士是第二家从电气化改革中尝到甜头的。
普鲁士的工业生产在欧罗巴已经位居第三,距离第二名弗兰西只有一步之遥。
在电力的运用方面,复兴军也做出了巨大的创举。
电力不像化石燃料,是没办法大量储存的。
发出的电必须要及时地用掉。
所以不仅仅要发的出电,还要用的掉。
像水电站,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放掉,即使没有人用电,也要放掉。
那时候就要空放了。
怎么用电?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董书恒更加了解的人了。他毕竟来自那个无电就没法正常生活的时代。
电视机、电脑、手机这些他是弄不出来的。
但是电风扇、电灯、冰箱、空调、电车……这些东西的原理都不复杂。
甚至有人写文章批评徐寿专门陪总统搞一些供人享受的东西。
表面上是批评徐寿,实际上却是在影射董书恒不务正业。
不过当这些人坐在电灯下面看书时,发现它是那么的明亮,还没有任何的油烟味,他们也很享受。
当他们大夏天的时候坐进了安装空调的值房办公时,他们也会感到惬意。
当他们吃到冰冻回来的新鲜深海鱼之时,他们也会赞不绝口。
这个时候,谁还会说这些东西是奇淫异巧呢?
新京街头上的电车班次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电车。
城中的很多道路都开始进行改造,以适应电车的需要。
路灯改成了明亮的电灯。
从新京城到大沽口,一条电气化的铁路已经改造完成。
用电机驱动的火车头,同样力大无比,而且没有那么大的噪音以及滚滚的黑烟,带给人一种不同的乘坐体验。
董书恒这次到电力研究所,真正关注的还不是这些小玩意,而是架在西山上的一座大铁塔。
董书恒与徐寿捣鼓无线电通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自从徐寿捣鼓出了无线电的原理,他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上面。
事实证明,当一个科学天才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能够给人带来惊喜。
这次用这座铁塔上的设备与一千公里外的耽罗岛,三千公里外的台湾岛以及五千公里外的关岛上完成了通信实验。
证明无线电波已经可以传播到五千公里,而且如果继续研究的话,它的传播距离还将更远。
董书恒终于可以与阿米利亚之间自由通信了。
有了无线电连接,整个大华夏圈才算是真正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尽快铺开无线电网络,董书恒当即决定组建无线电公司,开始沿着太平洋建立基站,铺设网络。
有线电报终究要渐渐退出市场。
因为时间紧迫,董书恒还准许这个国属公司拿出一部分股份公开发行,以更快地获取资金。
通信塔的前期投入还是蛮大的,但是收益也很高。
无线通信技术有了,广播这种东西也会自然而然的出家。
也许董书恒很快就能够一边听着广播中的新闻,一边品尝下午茶。
这种新的媒体模式,能够让很多不识字的人也了解到国家大政,这将改变全体民众的认知,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
通俗来讲就是,今后那些听过广播的民众,地方的官员将越来越难以糊弄。
这也将加强中枢的权力,因为掌控舆论的权力被收上去了一部分。
以前都说皇权不下乡,实际上是中枢的声音传不到地方上。
老百姓大都不认识字,只能目视耳闻了解外面的世界。
地方上只有地主士绅才能够接触到外界的消息,因此舆论也就掌控在这些人的手中了。
但是想想后世人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宽了,哪里还有古人那般好糊弄。
董书恒决定利用半年时间接通加华和东华的无线电报。
这件事情非常的紧急,因为这关系到他未来的一个重要部署。
之前复兴军在太平洋上控制的那些无人岛屿,现在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从关岛向东还有马绍尔群岛,再向东就夏威夷群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