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铤而走险(1 / 2)

加入书签

颉利可能算不上是一代雄主,但也算是比较出色的。

PS:只在武略方面。

在文治方面颉利是真的一般,但凡他有点儿脑子就不会任用汉人赵德言的方法来治理突厥。

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不相通,你怎么可能用别人的方法来管理你的子民?

但是,在军事方面的敏感度还是让颉利找到了一个擎制大唐火器的方法,那就是沙袋。

在渭水战场桃李的时候,颉利很是敏锐的发现了火器的弱点,那就是对土地的穿透性不高,但问题在于突厥军队的闪光点是骑兵,你总不能让骑兵全身上下弄个沙袋背着跑吧?

那特么还玩儿个屁!

除了沙袋,重甲也能很好的防御炮弹里溅射出来的单片,但问题在于突厥没有啊!

要想达到那样的防御力,除了沙袋之外也就重甲了,但问题在于突厥没有重甲骑兵。

要真的有,那突厥早就逐鹿中原了,还需要在渭水被打得灰溜溜的跑回来吗?

所以最终就导致了颉利哪怕是知道了唐军已经发兵了,但还是没有动作。

不是他不像有动作,是他不能。

他现在是既不能率先对唐军发动进攻,因为突厥现在的实力孱弱,别说是在黄河彼岸的胜州城了,就算是云州和朔州都不一定能攻得下来。

但他也不能后退。

他当初就是为了稳定军心才来到定襄的,再加上本就有大批的小部族脱离了东突厥,如果此时他再后退到阴山北麓,以此来躲过唐军的话,那结果可能还不如正面跟唐军打一场。

因为如果那样做了,他的确是做到了暂避锋芒,但他的威信也就没了。

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一如历史上的情况一样。

而在僵持的这段时间里,唐军可不是什么都没做的。

姜云志的奏折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长安,而在李世民的回复也是以八百里加急送回了胜州。

上面只有四个大字:任尔施为。

姜云志在得到了这个回复之后就立刻带人找到了李靖,而李靖在不情不愿的态度下派人保护他。

原因无他,姜云志要离开胜州,离开有黄河这道天堑作为保护的地方,进入有牧民存在的西套平原。

“你有把握吗?”哪怕是知道这件事已经是不可能阻止的了,但李靖还是想要说服姜云志放弃这个想法。

“说多了别说您了,就算是我自己也不信,但一半的把握还是有的。”姜云志给了一个保守的估计。

“那你小心,一旦有情况,你可以直接返回,无需顾及其他的事情,包括人。”

李靖的表情很是严肃。

他这次作为行军大总管,不仅六路大军都归他节制,就连姜云志的安全也都是归他管的。

所以说,姜云志出事儿没什么,但不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事儿,更不能被俘,如果发生了那样的事情,那他李靖也就基本上就那样了。

就这样,在第二天的一大早,姜云志在千牛卫以及龙武军的护卫下出发了。

他的目标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找到草原上隶属于突厥的军队或者斥候,他只是要找到为了躲避寒冬来到前套草原的游牧牧民。

这两年突厥的情况很不好,连年的冻灾和雪灾让草原上可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所以每年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牧民南下,以求能够让牲畜渡过寒冷的冬天。

但问题在于,土地是有限制的,越向南的地方越温暖,所以总是会有人群扎堆的地方。

而姜云志要找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姜云志很清楚突厥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用战争去击败他们,而是要想好怎么去统治牧民,去怎么处理草原和中原的矛盾。

在历史上,东突厥的确是被李世民给灭了,但在不久之后的武周时期就再次复辟。

这之间才相差多久?也就隔了个李治而已!

所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用战争去把突厥这个国家灭掉,而是要想好怎么处理灭掉之后的草原。

这就是姜云志现在要做的,哪怕只是埋下一颗种子。

“报告副总管,前方发现牧民的游牧部落!”一名千牛卫骑着马急匆匆的赶过来向姜云志汇报。

“能知道大概有多少人吗?”姜云志语气沉着。

他此行出来只带了两千人,其中有六百人还被物资所拖累,还要分出一部分人保护他,真正的战力也就只有千人左右而已。

他需要估算好对方的实力,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方向。

“人数不多大约只有三百人左右,还是算上老弱妇孺的,而且应该是新来的,从他们的帐房驻扎地的积雪来看,他们来到这里的时间绝对不超过半个月。”

半个月,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半个月之前前套草原下过一场小雪。

千牛卫从帐房,也就是蒙古包周围的积雪能够看出来,这些帐房是在下雪之后扎下的,而非是之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