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车站(1 / 5)

加入书签

30年前的一个大年初六夜,地处苏北沼泽地的刘家庄,安然静谧。

大街上,只有路灯照着地面,散发出缕缕白炽灯光。呼呼的西北风,拍打着树枝,发出嗖嗖的声响。

座落在村东边的一户人家,屋里人声嘈杂,灯火通明。难道,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大家凑合在一起,打打牌,看看小麻将不成?别急,先介绍一下刘家庄地形地貌。

刘家庄名称叫庄,其实有条古老的街。据说建于清末民初,是刘姓员外大兴土木而得名。

和其它集市街道一样,刘家庄大街两边都是住户。t字型排列的街道,向东西、南北延伸。南北街朝向的地方,街南街北边住户各分五排。每户人家单门独院,间隔不到三米。

看得出,这是一个农村小集市。

集市两边的住户,当然门市房。门面装潢得五花八门,广告牌是花样百出,脑洞大开。

房屋结构,有人家是四合院,也有三

间两厨。一排排整齐而立的房屋,一样高,一样宽,统一标准。很显然,那是集体农庄时代的产物,是统一规划而建。要不然,不会长宽一样齐,高低一样平。

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北大边清一色的主卧面南,厨房面东;而南边住户主卧面北,厨房面西。

自然,南北走向的大街上,住户主卧面西,厨房朝南;主卧面东,侧厨房朝北。算起来,整个刘家庄,也不过三百十来户人家。

村东边亮灯的户家,是座典型的四合院。从外面乍看上去,应该是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一户人家。因为,屋顶上,竖起一根高高的天线。以铝管弯曲成几个长方形的椭圆,固定在一根塑料方块上。从什么接下来一根护导线,引入室内。

按道理,正月初六,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只是天寒地冻,人们便早早上床休息。

那么,为什么这户人家与众不同,深更半夜,屋里还亮着灯呢?我们不妨走过去听一听里面有什么动静再说。

嗯,有人在屋里夸夸其谈;有人在屋里拍案而起;也有人绘声绘色撞憬着未来,有种像同学联谊会形式。总之,听话音,屋里气氛热烈,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朗朗笑声。我猜,应该是一群年轻人,在讨论着什么!

这户人家,不是刘家庄本地人,听说是从遥远的鹦鹉湖迁移至此。主人李彀,女主人叫构群英。老两口都已经过世,现在的女主人叫萧晓莹。女主人刘仙氹也已经不在人世。平时,他们家门庭若市。现在,李再模高中毕业在家,就没消停过。

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他们家有台黑白电视机,几乎把全村人都吸引过来吗。难怪,大老远就看到他们家有个室外天线。

那可是刘家庄唯一的一台电视机啊!在此之前,人们只有听一听收音机,便是了不得的享受。

加之李再模母亲萧晓莹,原为鹦鹉湖萧篁竹爷爷家大姑娘。为人和蔼可亲,从不因为左邻右舍来他们家看电视而嫌弃。

李再模父亲叫刘仙氹,爷爷叫李彀。因为父亲随母亲刘文霞姓氏,所以,到了李再模这一辈分,父亲刘仙氹在李再模刚出生那一会,遂随父李姓。

母亲萧晓莹,一个寡妇娘们,含辛茹苦将李再模抚养成今天这个模样,实属不易。大学没考上,不知道算是幸运呐还是惋惜。

此话怎讲?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了!就她们家目前这种情况,能给李再模读个高中毕业,已经是很不错。万一考上大学,恐怕,连学费都交不起。从家庭经济条件来衡量,李再模考不上大学,并非是一件坏事。

话说到这份上,肯定有人要问,既然你把他们家叙说得如此寒酸,那么,为什么全村只有他们家才有台电视机,你不是自相矛盾么?

不满诸位,李再模家的一台金星牌黑白电视机,真的不是他们家花钱买。而是他母亲萧晓莹,有个哥哥叫萧长存,在长江口的海东市

任职。黑白电视机,是他们家淘汰产品,所以才送到苏北农村。萧长存,可是鹦鹉湖第一个走出去,因而成为城市户口的人。

看着儿子学业完成,作为母亲的萧晓莹,看着孩子们对着电视机,大谈特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心里美滋滋地。心里安慰着自己:儿子,你终于长大了。她深深地吁了口气,如释重负。接下来,便不停地

给孩子们倒茶,递上瓜子、糖果“来来来,孩子们,糖果有好几种。爱吃哪一种,你们自己挑。瓜子这里多得去了,大过年的,来咱们家,大家伙就甭客套噢!”

“姑姑,你甭跟我们客气。过春节,谁家都不缺吃喝。特别是瓜子、糖果这一类零食。你看,我嘴唇都上火起泡了!”萧德发

用手指一下嘴唇。

萧晓莹放下手里活计,借着电灯光,不放心的凑过去“哎呦喂,都起几个大泡泡了。我说你这孩子,咋整的吗?都上火成这样了。快,多喝点水,去去火!”

“姑姑,你不知道,爸爸在海东市远水不解近渴,管不了我。妈妈毁三妹,整天呆在皮草行,和单位忙着签什么个人承包合同,也没时间管我。好歹,我运气好,嘴上起了几个泡泡。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估计一命呜呼,她们俩也不会知道。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