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秋雨夕临别剖心事(1 / 2)

加入书签

人每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经过这一次,玉堂一下子就得了好几个知己。就算为他们死了也值得,凭这个也得痛饮几杯了。

按照展昭的说法,玉堂也值得众人帮他。别的不说,当初为了救韩煦,还有这次救他自己的兄长,全都是义无反顾、竭尽全力,也是让人好生敬佩,不服不行。

提到上次韩煦的事情,那个时候,玉堂跟展昭刚见面。虽然以前也交往过,但了解的不深。好几年过去,谁知道这人如今怎样?更何况外面对展昭这个人,怎么评价的都有,事关重大,只要出了一点差错,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没法不提防。

后来韩煦的事情了了,玉堂又发现了展昭心眼多。在玉堂这厮的心目里,心眼多的没一个好的:虽然他们暂时没有做出来什么,将来到了某些时候,头一批背反的就是他们。没别的原因,往往心思活络的人,是最善于趋利避害、两头下注讨好处的。

再到了后来,展昭回家守丧去了,河东乱起,玉堂从崔起、韩煦等人的口里,听说了那边的一些事儿,对展昭看法才有些改变,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了。

到了现在,玉堂对展昭看法又变了:展昭能算个屁的心眼多!比起李亿这样的人才,他差了足足有十万八千里,起码人家李亿从不吃亏儿。真是处得时间长了,愈觉得展昭根本算不上太聪明,甚至在有些事情上还有些愚蠢,知道了套路,其实想骗他挺容易的。

对此展昭回复道:“你这人总是喜欢非黑即白,识人也一样!有些事情我不愿意计较,怎么到了你口里,就成了容易上当了?不如李亿会算计,就是傻子了?”

当初两个刚认识的时候,玉堂大约有八九岁,身材高瘦,相貌白净,不爱说话,除了韩煦,对谁好像都不太理。后来玉堂长了几岁,他的性格一下子变了,动辄便要跟别人打架,身边聚拢起一拨人来,逐渐就成了滋乱的头领。

那时候教玉堂读书的一个先生,因为说了句“无父少教”这样的话,直接把玉堂惹怒了,每当这厮授课的时候,逃课拒听是经常的事。就算没逃,他也故意跟先生作对,挑刺、挑衅,是常有的事儿。

有一次说到“三顾茅庐”的时候,先生这么跟学生们道:“刘备为了光复汉室,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第一次去他家,在村头的酒肆请诸葛亮吃了一顿酒,诸葛亮没出来。

第二次又去,刘备请诸葛亮在城里的酒楼吃了顿酒,诸葛亮仍旧没答应出山。第三次又去,这一次刘备提前沐浴斋戒,直接把诸葛亮请到了大殿上,设金钟鼓乐,文武百官都来作陪,诸葛亮这才肯出山了。”

说毕先生还这么道:“书读好了,长大以后做了状元,连皇帝见了你都得礼遇。小小的年纪不读书,整天在那里舞刀弄棒,身边召集起一堆人称兄道弟,有什么光彩?以后真能闯荡江湖做好汉了?小说看多了才那么想!实话给你们说了吧!练一身蛮力,长大了只能去杀猪卖肉!真占山为王了,没两天就能被大军剿了!”

众同窗因知道先生说的是谁,立刻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候玉堂站出来道:“刘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备虽喜欢诸葛亮,也只是拜他做了军师。跟他结拜的,可是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

还‘三顾茅庐’只是吃酒,诸葛亮是个馋猫么?!拿这话儿哄一哄小学生吧,可别想骗我!‘三顾茅庐’,是因为前两次刘备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等到刘备第三次去时,碰巧诸葛亮在家了。还先生呢,根本连说书的都不如!”

正在同窗们哑口无言的时候,学生里头有一个胖子,站起来反驳玉堂道:“你一个学生,能知道什么?难道学问比先生还高?!真知道的多,怎么你才是一个学生,先生能是先生呢?”

玉堂立刻笑了道:“真有学问,他早就考上进士做官儿了,用得着一把胡子了只是个秀才,靠教一教小学生糊口么?之所以先生敢满口胡言,就是你这种拍马屁的‘道德狗’太多,什么话儿都信!”

虽然当日玉堂没占着便宜,被先生拎出去罚站了,“道德狗”这个新名词儿,却立刻在小学生里面传开,让玉堂的拥趸也多了不少。话说起来,那种随处可见“道德狗”,到现在都能惹玉堂厌烦。

说到这时,展昭突然明白过来:之所以当初玉堂不与自己太亲近,主要的原因,大概把他也当成了“道德狗”,那种以先生、师父的高足自居,说话、行事都向着上面,专门和“祸害们”作对的人。觉察到这个,两个突然都觉得尴尬,随即玉堂就转了话儿,重新与展昭说些别的。

因为提到了当年,说起来两个人也算是有缘:当初认得了不长的时间,就分散了。后来在延州屯田的时候,又碰上了。一块儿屯田了将近一年,各奔东西了之后,过几年因为在韩煦的事上,重新在东京又碰头了。

有时候坐下来想一想,玉堂觉得自己对于某些事,总是后知后觉的。譬如说当初父亲去世的时候,玉堂还小。家里人含泪叮嘱说,叫他好好看看父亲的遗容,见最后一面。

对这些话儿,玉堂当时根本听不进去,总觉得耽误了他玩耍,不能出去放风筝了,心里老大不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