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法国的困境(1 / 2)

加入书签

法国在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领导下,拼命的重建武装力量,另一方面,法国政府其实也没什么选择,在激烈的民族情绪面前,要么选择强硬,要么他们就只能选择倒台,这种君主集权和民众浪漫自由的国家,政府受迫于君主独断专行和民众舆论而普遍缺乏外交灵活和政策空间的弊端,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无法避免。

面对法国的民族情绪,以及法国的重新武装,让卡洛斯一世压力很大。

他对此针锋相对的回应,先用神圣罗马帝国民间力量和罗马教会来压制法国民间力量,通过舆论战,试图让法国妥协。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推动下,神圣罗马帝国民间情绪也很激烈,这场战争不但刺激起了法国的民族情绪,其实对神圣罗马帝国民族情绪和罗马教会的刺激更大,没有这股民族情绪,卡洛斯就算有通天之能,也不可能将信仰新教的北方德意志跟信仰天主教的南方意大利弥合起来,因为历史上,因为宗教问题,他们自相残杀的更惨烈。

在卡洛斯一世的推动下,西班牙报纸开始威胁法国,扬言,法国既然要复仇,那么西班牙就应该在一场注定要爆发的战争面前采取主动,向法国发起主动攻击。

卡洛斯一世利用这股战争舆论,促使西班牙议会增加了军事拨款,通过了一个七年军事法案,持续扩张西班牙军事力量,以此威胁法国。

法国外交大臣利用了西班牙的威胁,向世界大国发出求助,说西班牙正在准备发动对法国的战争。

结果法国取得了外交胜利,各大国舆论普遍不支持西班牙,认为意大利战争后,西班牙已经强大到了威胁欧洲平衡的地步,不应该允许西班牙继续削弱法国。

在各国舆论下,卡洛斯一世不得不做出了妥协,命令报纸发表安定人心的文章,慢慢平息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民间情绪。

可是西班牙的民族情绪容易压制,法国人却真的不想和平,他们处心积虑打算尽快复仇,这不仅是民间舆论的问题,也是法国国王和大臣们的诉求。没有一个人会承担永久放弃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的责任,所以法国只能与西班牙为敌。而且法国看到了国际舆论是支持法国的,他们更希望尽快爆发战争,从而借助兰芳王国、大明等国的力量,夺回失地,甚至更进一步肢解神圣罗马帝国,让欧洲大陆恢复到过去的神圣罗马帝国分裂状态,法国就能获取战略安全,并且再次站在欧洲强国的位置上。

到了1553年,西班牙人又给了法国一个机会。

英国驻西班牙大使罗素在大使馆举行晚宴,各国大使纷纷参加。

在宴会上,西班牙将军拉多维茨跟法国大使说,“如果法国处心积虑的想复仇,那就不要指望西班牙会等待法国积蓄力量和缔结联盟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才发起攻击”。

西班牙将军的不负责任之言,被法国外交大臣贝蒂斯利用,将其原话印成文件,送给各国政府,以此证明西班牙有进攻法国的意图,试图再次引起各国对西班牙的警觉。

结果兰芳王国和大明向西班牙发出了抗议。米国和鞑靼代表各国政府,派代表去马德里,要求西班牙不要对法国发动战争。

卡洛斯一世焦头烂额,再三保证西班牙并没有发动战争的计划,这才慢慢平息了危机,此事让卡洛斯一世明白,他构筑的欧洲均势已经被打破,他的外交已经失败,在兰芳王国、大明面前是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同盟国根本就是一纸空文,根本就无法保护西班牙。

但是这场危机也让法国人明白了,西班牙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而列强的干涉却是虚无缥缈的,法国人不能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的协议上。

结果是法国的复仇声音也慢慢减弱,他们需要继续足够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复仇。而意大利战争后,法国失去了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两个煤铁资源中心,工业实力大大下降,他们需要从海外取得利益,从而弥补法国的不足。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种战略,蒙古兴起之后,不断南下打击金国,金国的应对不是强行阻击,而是同样南下,打着失之蒙古夺之南宋的战略,最后金国灭亡了。

这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战略,看起来有十足的道理,事实上却是一种极其低劣的战略,首先从精神上来讲,没有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狠劲,是不可能让一个帝国恢复往日的荣光的。

从事实上讲,他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是回避矛盾,那么矛盾始终都会爆发,法国衰弱的根本,是因为遭受了西班牙的重大打击,只有强硬的回击回去,才能重塑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但法国没有这么做,反而开始向海外扩张。

日本后来也选择了这种缩头乌龟式战略,在列强的侵略下,他们打着从邻国高丽和满清身上得到弥补的计划,起初看似成功了,但却也让日本失控了,最后注定要失败。而且也让日本的国际地位始终无法成为一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子,刚好与之相反。战国时期,秦国执行的是张仪的连横战略,但是后来在苏秦的运作下,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以五倍的兵力进犯函谷关。在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