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京城装电话(2 / 3)

加入书签

,顺天府还特意的发了一份布告,告诫百姓要注意保护线路,破坏线路的将判处罚款和苦役,举报破坏线路者有赏。 皇家电话局为北京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群漂亮的女雇员!电话接线员全部是女性,吴太后身边有几位宫女年纪比较大,又不愿意出宫也被安排到皇家电话局做接线生。在大明的官府中,本来是男人的一统天下,现在官府旁边有了女人,绝对是破天荒了。由于这几年工厂也雇佣了不少女工,所以皇家电信局有女性不足为奇了。

雇员的服装不同于官服,但也是红色的制服,带胸牌。女性制服也是大红色,式样就要有所变化,适于女性穿戴,特别是帽子,特别制作软胎的帽子适应女人的发型。这群女人有自己单独的工作活动场所,偶然一露面就会引得不少男士侧目。这就是周、曾两位大佬看到的景象,他们看到的可能就是那几个吴太后身边出来的宫女,一个个的国色天香,难怪两位大佬看呆了。

首次安装电话规定:朝廷正二品以上的;内阁成员;各部的侍郎以上的;此外还有燕京的顺天府。这些官员,在各部办公室装专用电话,住宅也安装电话。城内的各个官府衙门,包括大明银行、大明日报都安装公用的办公电话,行长、社长使用专线。

所谓公用办公电话,就是在单位中设置一个专用的房间,装一台电话,有专人管理,负责电话的日常维护,来电话时负责传唤接电话之人,就像一个收发室。

例如大明日报社,在唐伯虎的办公室有一部专用的电话,在报社的院子里,专设一个电话房间,有一名雇员负责管理呼叫,这一部电话供报社其他的人员共同使用。

所有的电话都配一本电话号码簿,像朱佑樘、杨廷和、周洪谟等重要人物的号码是不能刊登的。不过对于这种人工交换机来说电话号码仅仅是方便而已,直接呼叫对方的名称同样可以接线。

电话号码是三位数,这是最原始的电话号码了。号码簿上的号码都使用阿拉伯数字,对此,大明的官员已经习惯了。

对于“阿拉伯数字”这个名称朱厚炜在科学院和学校就已经推广了,早在元代,阿拉伯人就来到了中国,在福建的福州、泉州都有定居的阿拉伯人,并且为数不少,在那里的天朝人认识阿拉伯数字的也不少。古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代的文化人是专门的喜欢一些生僻的文化信息,非如此则不能显示出他们的学问来。因此,普通民众不认识阿拉伯数字,可是明代之后(包括清代)的文人们都是认识的,只不过他们当作了一种学问,并不实际的应用它。

安装了电话,官员们从新鲜、学习使用,到习惯用电话互相联系,这个过程时间不长,正应了那句话: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习惯之后官员们就体会到了电话联系的方便快捷了,特别是有紧急事情的时候,电话太方便了。官员们只知道使用,电话的原理是什么他们就不那么精通了。于是,有的官员就问:如果大明全国的其他省都能通电话就好了,还是电话方便呐!

在北京还有一个电话局,那是铁路专用的,位置就在北京城外的火车站里。

燕京到青岛的铁路工程进展顺利,已经过了济宁,接近青岛了。预计明年的六月,可以修到青岛,燕青铁路就全部贯通了。天津、济南境内的铁路电话各设一个电话局。

解决了电话电源的问题,就为电话民用打下了基础,否则,用不上几天就要提着电池到电话局充电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电话民用有市场吗?有价值吗?朱厚炜认为意义不大。长途的城市之间的通信,有邮局的电报、投递信件的业务来解决,邮局的出现就取消了驿站以后某位驿卒的农民领袖失业了。电话受交换技术的制约,目前同城使用很方便,跨局转接麻烦。古代的城市规模很小北京有古都之称,在全国也算得上是大都市了,那么燕京城有多大呢?燕京城成长方形,长边只有十里,并不是很大。在城外,除了通州运河码头、新建的火车站之外,是不会有大规模民居的,也没有商铺市场,就是北京城内也还有不少的庄稼地、空地,绝不是现代城市那么大。

围着城墙走一圈也就是两个小时,同样居住于北京城中的两个人,如果想见面,最远的半个小时就走到了,一般情况十分钟就能找到对方的家里去,用的着电话吗?

更何况这个时代的电话一定是奢侈品,能装电话的凤毛麟角,你想打电话,对方没有电话,如何打?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话在天朝还不是每户人家都有,需要单位和一定级别的人才有可能装电话,而且电话费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负担得起的。

所以电话民用还要等待时机,等什么时机呢?等经济发展的时机,百姓们有银子了,富裕了,想奢侈一下,那时候电话就有市场了。第二等交换技术的进步,长途电话转接方便了,电话的作用就大了,电话的市场就打开了。

官府的电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是,大明其他各省的省会,省内大都市的官府也都需要装办公电话。第二是,京城官府内也会逐年的增加电话数量。

电话的应用,也会刺激长途转接的业务。技术的进步是因为实际的需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