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铁路(2 / 3)

加入书签

的说。

接下来,大家又根据朱厚炜给出的草图(百科全书上描下来的)讨论了机车、车厢底盘、连接挂钩、车厢的制动,还有车站设置、道岔、客货运输等等。总算有了个眉目。

宋应星最后说:“车辆厂,包括轨道加工,枕木制作,都由孙主管负责组建。铁路线路勘测,施工由马亮主管负责。资金和铁路运营管理方面,成立一个铁道公司让蔚王殿下的皇家曙光公司去安排,把资金筹措出来,曙光拿大头,广泛募股,也试着搞一个股份公司。工厂组建选址由工业区主管冯伦负责,科学院在成立一个铁路设计院,由王文素院士任院长。有关的技术管理文案很多,我会按照你们的需要逐步提供给你们。”

的确,铁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技术上,管理上都很复杂。比如说,需要运输客人,也需要运输货物,这就有了客运和货运。现代的铁路,客货运输都已经非常专业,不但列车是分开的,大的车站也是客货分开的,甚至线路都分成客运专线、货运专线。朱厚炜要建设的铁路可是没有那么专业,甚至一列火车都是客车厢、货车厢混搭在一起。车站同样是客货共用的,连站台都是客货混用。

“另外,就是预先要研究出一套铁路的运营管理办法,在运营实践中在不断的修改完善。特别是单轨铁路,两个车站之间只能有一辆火车运行,要研究出可靠的管理办法,不然的话两列车迎头撞上可不得了由王文素院士负责”。

说一个有趣的知识:?20世纪60年代以前,火车站的调度办公室里,喊得最响亮的,也是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某某道要牌!”这个“牌”就是某一条线路的通行权利。两站之间的一条线路,只有一个通行权利。这个“牌”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通行,管理上是最严格的,否则就要撞车!繁忙的铁路上来往车辆不断,这个通行权靠人的大脑记忆不行,写在记录本上也不行,于是就使用这个“牌”。

这个“牌”也非常神奇,它的形状像一块银元,比银元要大。把它放到一个机构之中,锁上之后就拿不出来了,表示这条线路就被占用了。直到火车到达了下一个火车站,空出了这条线路,这个“牌”就会自动跳出来,表示这条线路可以再被别人使用了。它是相邻车站之间的连锁机构,在电子科技、通信技术比较原始的年代里,它是火车安全调度的保障。

现代的火车调度技术,缩短了通行权的区间,因此,在两个火车站之间就有多个区

(本章未完,请翻页)

间,同方向的列车,可以允许多列同时行驶,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散会后孙和斗没有走,他对宋应星说:“前些天院长视察工厂,成都东郊那边没有过去。锦江电机厂里无线电研究的这一部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也有很多问题,想请院长过去指导一下。”

“哦,好哇。明天我们两人和方院士、孙院士一起去现在情况如何?”

“说来惭愧,这东西我一直不信,也没有当回事,由着他们去搞。院长你不要怪罪我,我对殿下绝对忠心。可是无线电太玄乎了,开始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今后我保证,殿下要是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也相信了。......”

“孙主管,今天怎么了?殿下也没有那么神圣不说这些了,说说情况。”

“啊,是这样,昨天他们把我叫去,现场拿了一套设备走出一百多步远,啊,不是,看我又说‘步’了,到150米外的一块空地上,支了个桌子,开始试验与电报房联系。我亲眼所见,联系上了!我问他们联系的最大距离,他们说,就这么远,再远就不行了。”

宋应星听了,兴奋的睁大眼睛,呆住了。这不是有了殿下所说的无线电了吗?有线电报的载波也就迎刃而解了太好了!他一下子抓住孙和斗的肩膀,大声说:“太好了!通信的大问题都解决了,明天一早我们就去。”

6月9日,兴奋的宋应星、方以智、吴敬、冯伦他们和孙和斗来到了位于成都东郊的锦江电机厂,电子管的研制工作,就是放在电机厂里。

主管电子管研制的是杨田华,他原来是负责轴承和车辆研制工作的,是科学院培养的高材生。很聪明,特别是有组织技术工作的能力,条理性很强。于是朱厚炜让冯伦就把他调来主持电子管研究工作,由于有电灯泡为制成电子管打下基础,他果然不负所托又做出了大成绩,朱厚炜准备好好的奖励他。

在现场,宋应星、孙和斗他们一边看着他们制造的设备,一边听着杨田华的讲解。从电子管的性能,单一电路的实验,一直到整台机器的组装,过程非常详细。最后又重复了孙和斗那天看到的实验电子管制造太过专业就不多说了,无线电就不能不说矿石收音机这种初级简单的无线电台接收器,由天然矿石、线圈、电子管、天地线、耳机组成的无电源电台接收器,中学生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组装,加上电源可以作为发报机使用,由于没有调谐器只有一个固定频率而且是没有电源的接收器,无线电侦探没有办法侦探是很多间谍使用的工具。

孙和斗听得云里雾里,不甚明白,但是宋应星、方以智、吴敬、孙冠球听明白了路子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