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追击(2 / 4)

加入书签

命令。

这时逃跑的鞑靼兵都看到了突然追击而来的这支队伍,与其他明军明显不同。这支新来的队伍没有任何多余的旗帜,只有一杆明军大旗,到了也不马上冲杀而是下马列阵。更震惊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他们身后的天空中有一个硕大的天蓝色气球。这到处透着诡异的队伍,震撼着鞑靼兵和普通鞑靼人、被裹在一起的汉人,整个队伍暂时停了下来,不少人心里暗暗的念着佛号。

鞑靼人见到后面出现明军和蒙古人组成的一只队伍,人数众多四千人左右知道事情不妙。所以乌鲁克就慢慢的收拢比较散乱的队伍,悄悄后退,组成比较密集的战斗队形,时刻戒备着。

此时的乌鲁克不知应该进攻还是撤兵,但是,他也实在想亲眼看一看明军到底强劲到什么程度,明军虽然人数多,有四千多人,但有三千是草原骑兵,能有多大本事?不亲自打一下,怎么知道他的实力?这倒是试探一下的机会,如果能幸运的得到俘虏、缴获枪炮,对了解敌情找出对策极有价值但是他还是下不了决心。

在乌鲁克的忐忑不安中,明军已经在调整队形,刘雪峰指挥士兵从右侧向鞑靼军逼近,冷枪冷炮的不时打上一两发。

在虎式步枪和20直射炮的打击下,鞑靼军缓慢后退,但是,虽然脱离普通鞑靼民众也没有撤离,看来还在寻找机会。他们实在不明白这大明骑兵为什么下马列阵,还有高高的悬在空中的大球是做什么用的,那上面还有人,只是太远了,弓箭够不到,他们也未必敢向气球射箭,担心那是神仙。

乌鲁克?立即组织了五百人的骑兵队伍做前锋,其余的后续跟进,准备动用全部力量拼死一搏,一定要把这些明军消灭掉。

看到鞑靼军突然开始调动部队,集结大队的骑兵,刘雪峰知道敌军要有大规模的进攻了,他已经得到了全力打击鞑靼军的命令。

刘雪峰紧急召集各连长、排长布置任务。首先命令工兵排在防御战线前100米到150米快速拉三条铁丝网,并且在铁丝网之间埋设地雷,九连协助工兵,完成后九连和工兵都退到火炮的位置,作为预备队,并做好战斗准备。工兵、九连马上出发执行任务去了。

另外两个连,七连居左,八连居右,依托铁丝网设置临时阵地,20直射炮做好射击榴散弹准备,距离远时打普通开花弹,距离近时打榴散弹。所有武器只要进入射程就开火,自由射击,不必等待命令。连长指挥队列,副连长指挥半自动机枪。连排长们都领命去了。火力排、特务排集中在阵地左侧,20直射炮设置射击榴散弹准备,这两个排和通信兵都由营长刘雪峰直接指挥。

这种演练已经进行过多次,士兵也很熟练。

这时气球上的通信兵也传来消息,杨通带领的一营也已经赶来,两刻钟内可以到达。刘雪峰也已经知道他们的任务,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参战。

刘雪峰简要叙述了战场情况,要求通信兵向杨通和沙河堡指挥部汇报。有通信兵手持军号、旗帜,手牵马匹紧跟在刘雪峰的身旁,随时准备发布营长下达的命令。

刘雪峰快速地巡视整个阵地,检查战前准备,士兵们已经建起了临时的掩体,主要是配合火炮、半自动机枪阵地,利用地形地物,沟槽、坡坎、树桩等等,加上钢盾牌。连排长都反复检查自己的工事,分配打击目标。狙击手都安排在连长身边,专门打击高价值目标火炮和机枪也都安排在敌军冲击的主要位置上。

工兵出动工兵车,在九连的配合下,拉设铁丝网,埋设地雷。铁丝网是钢丝冷压勾刺制成的,盘绕在线轮上,拖放方便。支架采用木棍三角架,全部装载在工兵车上,铺设非常方便快速,同时埋设地雷,地雷设置为压发或绊索引发,三排协助工兵之外还担负警戒。

刘雪峰回到火炮位置时,鞑靼军的骑兵出动了,500人的骑兵队伍能排出100多米的宽大正面,黑压压的一片。这时双方的距离大约四里,因为鞑靼兵知道对方有炮,红衣大炮打得最远,射程五里,但对方是小炮,所以乌鲁克安排这个距离是为了躲避炮火。但是他不知道20直射炮的最大射程是八里,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炮口之下。

刘雪峰命令直射炮使用普通开花弹炮击刚刚出动的鞑子骑兵。这时鞑靼骑兵还非常密集,队形还在慢慢调整。距离虽然远,是目光直视射击,又有炮镜配合,也不需要试射,直接炮击就可以了,边射击边调整。

鞑靼兵没想到明军的炮能打这么远,骑兵队伍立时混乱,本来就没有调整好的队形就更乱了。20直射炮的炮弹杀伤半径1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15发。骑兵营的火炮配置是10门20毫米轻型直射炮,能用马拖着跑,一时间接二连三的炮弹,连续的在尚未散开的骑兵队伍中爆炸。人和马的肢体被抛向天空,血肉迸溅在鞑靼兵的脸上身上。受伤的鞑靼兵在哀号,马匹嘶鸣乱跳乱跑,巨大的爆炸声也惊了不少马。骑兵目标大,就更好的发挥了炮弹的威力,鞑靼兵死伤是严重的,但是混乱的秩序更加糟糕。

正是大小头目调整队伍的时候,谁在前,谁在后,左右的安排,马匹间的距离,冲击的箭头队形如何组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