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宫中定策(二)(2 / 4)
治当然不同于太祖、太宗的创业,他是守成之君。作为封建皇帝,其政策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其政权的基础是地主阶级,他还要依靠多数地主的支持,因此,他的改良,或者说是新政,只能是修修补补,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变革。再加上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使这些修修补补,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作为守
(本章未完,请翻页)
成之君,他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哎!炜儿,这天下本就不太平,士绅纳粮,会造成大乱呀!”
“请父皇宽心,儿臣自有办法让他们乖乖的拿出钱粮,足额缴纳赋税。儿臣可保大明太平无事,赋税充足。四川、青岛愿为朝廷贡献更多的赋税,做各省的楷模。”
我们现在说说明朝另一个掏空国家的毒瘤--藩王 明朝三个世纪以来,一个贯穿始终的政治问题,就是藩王问题。
分封藩王,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通用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从目前来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从目的说,正如朱元璋所说:“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权力来巩卫中央。
本着这个目的,朱元璋做了一件公认的错事:洪武年间分封的藩王,不但待遇优厚,而且军政权力极大。尤其是有兵权,北方几个藩王,诸如宁王,燕王,谷王,辽王等王爷,更掌握着明朝精锐武装,各个雄视天下。
但对这个潜在威胁,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预判,明朝藩王制度比较前代,一个进步就是管理严格:特制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记录在册,封赏赐爵乃至皇位传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来。
另一点就是重视教育,朱元璋还编写了《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这俩个材料,记录了历代藩王的作恶教训,发给各地藩王学习,告诫他们要忠心为国,免倒覆辙。同时规矩也多,藩王们穿衣服不注意,盖房子盖出格,跑远了出了封地,出门仪式招摇点,都很可能给扣上“违制”的帽子,按谋反来处理。
但千防万防,却还是防不胜防。
手里有兵,就有造反的风险,外加朱元璋的制度,本身还有个漏洞:明朝藩王制度规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权,藩王就有权起兵巩卫皇室,清除奸臣。结果,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了法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起兵的名义叫“清君侧”,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自然感同身受。在坐稳了皇位之后,除了清算建文帝旧臣外,他大张旗鼓做的另一个事情,就是削藩。
其实削藩这件事,早在建文帝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办,不但当时的朱棣被恶治(装疯卖傻),其他诸如周王,代王,齐王,不是被削去王号,就是惨被关押。而在朱棣登基早期,为收拢人心,对这些倒霉王爷们,也曾大力安抚。
朱棣杀进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藩王平反,之前被建文帝修理过的藩王们,大都恢复了爵位。另外还有优待,不但提高藩王们的经济待遇,还提高王府官员的品级。封赏也很大方,比如对周王,一即位就赏赐了两万多钞。接着周王过生日,更又送了大批财物。《万历野获编》里说他那时对藩王“倍加恩礼”,真如春天般温暖。
但春风拂面过后,接下来就是电闪雷鸣削藩行动开始了。
早在对藩王无比恩宠的时候,朱棣就已经行动,在各位藩王的身边密布眼线,严密侦测一举一动。而且这帮藩王们,除了蜀王周王等少数人,大多数都劣迹斑斑。罪过不难找,就看时机。
在永乐朝之后严厉的削藩下,明朝的藩王们,政治上没了出路,生活上却总算还有追求。
因为明朝的藩王制度,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历代分封不断,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就是要用国家的财政,把王爷们养起来,日久天长,越养越多,财政负担也就越大。
明朝养藩王的开支有多大?看看制度规定就知道:皇帝的其他儿子,要封亲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再往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们,要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宗室里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寄生虫,可以说是几何级数增加。
而从财政开支说:亲王的固定工资,即禄米,每年就有一万石,郡王是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其他的各类爵位,更都有数额规定,累积下来,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另外还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赏赐,有时候甚至比固定工资还多。
而对于藩王来说,政治上没自由,吃饭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却是绝对有,大多数的藩王,都是逮着机会可劲生。生了就要给待遇,世代繁衍下来,人数滚雪球一样增加。就拿《天潢玉牒》里的记录说,到了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总数,就比明初膨胀了上千倍。万历年间,总数长到三十多万,明末天启年间,更有六十多万。
所以自此以后,明朝历代皇帝面临的藩王问题,也就因此不同。明初的皇帝,愁藩王们造反,明中期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