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蓬勃发展(三)(2 / 3)
看到朱厚炜过来,五个炮匠赶紧跪下:“见过蔚王殿下!”
朱厚炜说道:“免礼!你们的进展怎么样了?”
五个炮匠答道:“工具和熔炉已经打造好,正在制造泥型准备制造第一门铜炮。许久没有造炮了,第一门炮准备铸一门小的。” ?朱厚炜想了想,问道:“你们用泥型铸炮,那泥土里的水气怎么办?那么高温度的铜水一浇进去,泥型里只要有一丝水分就会立即蒸发在铜炮里形成气泡。这气泡可是火炮的大害,很容易导致炮壁脆弱导致炸镗!”
五个炮匠没想到朱厚炜还知道这么专业的问题,互相看了一眼,由主管曹宇说道:“殿下高明!泥型确实容易藏水,所以我们做好泥型后都要风干一个月才使用。不过即便是这样,还是免不了有些微水气使铜炮形成马蜂窝,平均铸十门炮才有一门炮堪用!”
“十门炮才有一门堪用?那要做多少无用功?”。
朱厚炜笑了笑,孙云球接过话说,说道:“如果不用泥型,而是用铸铁做铸模呢!铸铁里面没有水,不会形成气泡,成品率会极大提高!而且铸铁做铸模产出的铜炮内外壁都会比较光滑,可以减少表面清理,镟铣内膛的工作量!”
听到孙云球的话,五个炮匠都愣住了,他们用泥型做了十年的大炮,却没想过用铸铁来做铁型。
不过他们毕竟是经验丰富的铸造师,孙云球一点拨他们立即反应过来,都觉得用铸铁来做铸模确实有很大的好处。
没有了气泡,铸造的火炮岂不是每门都能用?再不会有那么多废品!
摸了摸后脑袋,曹宇笑着问道:“殿下,如果用铸铁做铸模,这铸模和铜炮到时候如何分开呢?”
孙云球就知道这炮匠会问这个问题,孙云球说道:“用铁模铸造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浇入铜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得到成品。”
听到孙云球的话,五个铸炮匠都陷入了沉默,仔细思考着他的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早在战国时代就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使用铁模铸造采用双层涂料等,也是传统铸造的常规技艺,五个炮匠之前也听说过。此时孙云球一点拨,他们立即就想通了。
想了半分钟,曹宇想明白了,说道:“大人高明!这铸造方法实在是高!”
孙云球笑着接受了炮匠的恭维,又给炮匠们详细解释道:“首先按铜炮大小,分五节作出泥炮。然后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听了孙云球的这段解释,便是其他铁匠也想明白了。他们对孙云球的办法惊为天人,看向孙云球的目光除了敬畏,又带上了一丝崇拜。
火炮作坊失败了几次,最后在孙云球、宋应星的指导下,用了二十天时间摸索出了技术,成功使用铁坯造出了铜炮。
这种新方法造出的铜炮炮身上没有蜂窝气孔,质量要远远好于泥坯铸造的铜炮,不但提高了铸炮的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成品炮的炸镗概率。
而且用铁坯铸炮铁坯可以重复使用,省却了铸模时间,铸炮速度大大加快了,三天就能铸造一门铜炮。
不过朱厚炜不满足于此,朱厚炜又让匠人们铸造铁芯铜体大炮。所谓铁芯铜体大炮就是先用熟铁铸造炮芯,待炮芯冷却后用铸模包裹炮芯,在铸模中炮芯外面浇铸一层青铜。
这种造炮方法是明末中国的一项发明,可惜在原先的历史上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明末中国的铸造技术并不落后于西方。明廷和满清长期的战争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产生了对先进武器的需求,铁芯铜体大炮便应运而生。这种新式火炮能以较少的材料承受较高的膛压,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时熟铁熔点较高耐磨性较好,因此这种技术提高了火炮的寿命。不仅如此,因为青铜较为昂贵,铁芯铜体炮节约了用铜,还降低了铸炮成本这种火炮主要用于战舰和城防大炮。
朱厚炜让炮匠们按这种方法摸索、制造火炮。
朱厚炜选择的第一种野战火炮是这个年代(十六世纪)的米宁轻型长炮,这是一种84毫米口径,使用六斤炮弹,炮身长两米的前膛炮。这种火炮的直射距离是400米,最大抛射射程3200米,标准炮重900斤。不过朱厚炜使用铁芯铜体技术铸炮,炮重可能可以下降不少。为以后的全钢直射炮,榴弹炮的制造做准备。
选择这种火炮的原因是火炮的重量和口径都比较适合。以后面对敌战斗大多数都是和步兵骑兵混合的敌人进行野战。无论是东北的后金还是西北的小王子都擅长野战,较少在坚城中死守。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