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筹备科学院(2 / 4)
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
宋应星接着说:“由于钢材性能的不断提升,完全能满足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材质要求。邛崃火井镇开采的石油天然气提炼也正在进行,现在已分离汽油、柴油、煤油”。
宋应星: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好,我马上就要在成都成立一个皇家科学院,专门用来研究各种学问及制器,若是宋先生不弃,可否担任院长一职?”朱厚炜一脸殷切的问道,他可是在知道宋应星在蜀王府上时,就已经在打他的主意了。
听到朱厚炜的邀请,宋应星脸现尴尬,躬身回道:“殿下,小人还是白身,实在是不好任职。”
“呵呵,宋先生误会了,这个科学院并不是一个官方机构,算起来就像是书院一样,属于一个民间学术研究机构,里面都是一些各方面的人材,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甚至以后若是条件允许,还会招收一些学生,当然了,现在里面的人还不多,不过若是有宋先生和方先生、吴先生、孙先生这样的顶尖人材加入,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朱厚炜的野心很大,不但想把宋应星网罗到科学院,甚至连方以智、吴敬、孙云球等也想一起拉进来。
“原来如何,那恭敬不如从命,不过院长一职可万万不敢当,还是由吴先生来担任吧!”宋应星一听科学院是个类似学院的民间学术机构,立刻放下心来,朝中不少大儒也会偶而到书院中授课,甚至朝廷也鼓励这种做法。
吴敬听到宋应星推荐自己,立刻摇头推脱道:“我可不行,一来我年纪大了,实在没有精力去管理学院。二来我精通的数学对于制器方面帮助不大,机械和其他方面又不及宋先生你精通,因此还是由你来担任吧。”
吴敬说的十分诚肯,而且也都是事实,宋应星考虑了一下,终于答应下来。
“噢,对了,孙先生也要加入科学院,暂时就做个副院长吧。
既然成立了科学院那我们就从六分仪和蒸汽机入手,先说六分仪。
看了看四人认真的表现,朱厚炜整理了一下思路,提出两个问题,然后这才说道:“想必大家都知道,咱们居住的大地包括周围的海洋,这些统统都在一个球体上!”四人听后猛点头,连朱厚燳那种业余的天文爱好者都知道的问题,更不用说眼前这四个专家了。
“好,既然是个球体,那么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定位的问题,若是在陆地上还好,有山川河流可以做参照,但若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我们又该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呢?”朱厚炜循序渐进引导着问道。
“这个……”听到朱厚炜的问题,宋应星和吴敬都是一阵沉默,他们以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陆上,极少出海,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朱厚炜等了一会,眼前这四人虽然都是才智卓绝之辈,但一时半会也绝对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于是再次说道:“若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引入经纬的概念,所谓横线为纬,竖线为经,我将我们居住的这个球命名为地球,而经纬就是在地球上画出的线……”
朱厚炜将自己所知的关于经纬的知识慢慢讲解出来,虽然只是一个基础,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缺失和错误,但是对于宋应星四人来说,却无异于打开一道崭新的大门,不但很快明白了经纬的涵义,甚至还在朱厚炜讲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想到一些经纬方面的其它知识。百科全书里有六分仪但朱厚炜知道“科技树”不能乱开必须循序渐进。
“殿下真是能常人所不能,学生叹服!”听朱厚炜讲完吴敬第一个站起来行礼道,宋应星、方以智更是紧随其后。
“呵呵,这只不过是小子平时没事时的胡思乱想,肯定有许多谬误,倒是让先生们见笑了。”朱厚炜的脸皮已经练成金刚不坏,剽窃起来脸色没有任何的变化。
“殿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