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有媳妇吗?(2 / 3)

加入书签

就没有女娘愿意见这样的小伙子,从社会氛围来说,他们只能接受这样一个推断: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基本上,他们是娶不到妻子的,只能接受单身到老的事实。

这样的命运并不是买活军造成的,周报上说得很清楚,正是因为福建道长久以来的溺婴习俗,导致如此悬殊的男女比例,谢六姐对此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给黄夫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婚姻市场上,所有人都在为上一代的选择付出代价,为了本家血脉流传选择溺女,实际上就是断绝了本家血脉流传的机会,这是一种让人悲痛的愚昧,一切的原因还在于生产力不足,无法承受养育女婴带来的高风险投资】。

话是有些拗口的,但道理不是,百姓们也无法迁怒于官府,官府确实是尽力了,女人少是因为买活军崛起以前,闽地这里的风俗。但是,闽地这里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确实是因为太穷了,多山少田,连养活自己都费劲,哪里有钱去养活孩子们呢?

这是一篇系列文章,当时占据了三个大板块,从人口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再揭露了为何男丁娶亲难,道理说得是非常明白的。而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民间再也没有溺婴的习俗了。

虽然在之前,不想养活的孩子,若是到了五岁就可以卖到买活军的孤儿院里,买活军给的钱是足以能够抵消这几年的花销的。但村里基于老观念,习惯性溺婴的情况还是偶有发生,村人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睁只眼闭只眼。

但文章发表,并经由村长组织村民们学习之后,农户们监督邻居的热情开始高涨了,他们总算弄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家溺不溺女婴,那是一回事,但是邻家的女婴如果都溺死了,自家的男孩长大后也会和现在这样讨不到老婆。

所以,他们也有了多管闲事的动力——再说了,杀婴现在是犯法的,若是去告发,还能得政审分呢!

但是,现在的民风,惠及的是以后的人,黄二郎这批年轻人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手里有了钱,日子过得比从前好了,若光说吃食,只怕是从前的地主吃得也就是这般了,可这些所有生活质量的提升,带不来婚姻希望的提升。

黄二郎虽然收入高,但是他在泉州城毫无疑问买不了房子,乡下的老家也没有房子给他继承,他就是因为家里太穷,人又多,地不够种才出来做苦力的,家里如何能给他什么支持?倒是又生了四五个侄子,他也很少回家,不知道是有意择选过,还是点子就这么巧,黄家连一个女儿都没有,可以想见用彩礼来帮助家庭的希望也是完全破灭了的。

黄二郎倒是或许还可以有给老寡妇入赘做填房的机会,但他的侄子们实在是半点儿结婚的可能都没有了。泉州城的女娘眼角长在额顶上,难道村里的女娘都是傻的,宁可找黄家这样的穷家户,连房子都没有的,不愿去住水泥房?

要说是嘴甜会来事,自己也上进,又肯签些卑微的婚书,或许能有一两个小辈娶得上亲,但大面来说,个个都是幸运儿那是绝无可能的,现在婚介所的竞争程度就是如此,连四十多岁的老寡妇找填房,签的婚书条件很苛刻的,都能随意找到许多城里的常住民备选,乡下汉,若是不上进,原有的老婆自己也有田的,离婚析产转眼就能再找一个,还想要新娶,那是做梦!

这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结婚难,但是人们普遍想结婚——娶妻生子,其实重点不在于妻,而在于子,在于要有一个能养老的后代,否则,到老了谁来管你?这年头不论男女,对于结婚生子都认为是一件必做的事情,理由就在于此,没有孩子,那就要一直劳作到死——这还算是好的,若是很早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干不得重活了,那么,没有人养着,生存便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孩子肯定是要生的。

一个男人为了要娶妻出去闯荡,这是再正当不过的理由,如果他还能为家族的繁衍考量,黄夫子就确然连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了——现摆着的,下南洋,若是发大财了,那不必说了,大丈夫何患无妻,便是发不了财,若能在南洋安顿下来,至少也是庄园里的管事,前程不会比这个更差了,毕竟还有宗亲可以依靠那,哪怕就做个农户,那也是华夏国的农户,知书达礼的,不比那些茹毛饮血的土人强?就不说三妻四妾了(南洋也要列入买式管理的),娶个土人老婆,总不成问题了吧?

“年轻人,出去闯一闯也是好的!”

他便转了态度,开始尽心为黄二郎筹划,并且去翻出了多年前写的老信,从那凌乱的字迹中,努力琢磨着黄氏宗亲在苏门答腊的落脚点,“这个地方好像叫做……棉兰?哎,当时说的都是土话,写的字也难懂,你们若是要去投靠老亲,最好拿着信去衙门里问问,若是能由衙门牵头,找到对面的机会也大了几分。”

得他松口,黄二郎心下便是一喜,忙道,“多谢叔公费心了,若是能重新联络了这一脉老亲,也算是给族内丰富了谱系,以后我们黄家儿郎,也算是多条门路了!”

“现在可不兴修什么族谱了!”黄夫子唬了一跳,忙道,“这话再别说了——可知道头前出的那个案子?便是按族谱算的亲戚,株连治罪!现在各族都在烧族谱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