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无法团结的群体(2 / 4)

加入书签

徐富妹便显出了感激之色,“六姐你提到的一些概念,我们实在是不好实现——所有吃的都不好放在外头的,怕招老鼠,而其余的东西又往往比吃的还值钱,而且更容易偷了。”

谢双瑶也点了点头,承认现阶段想开全民超市还是着急了一点,就她知道的,哪怕是后世,超市每年也都还要单列一笔预算,作为偷盗偷吃的损失,这还是建立在有合理的导流线,还有扫描机器、无死角监控的前提下,而且后世的百姓比此刻的敏人要富裕得多了,起码绝大多数人是不视超市食品为奢侈的,最多是嘴馋而已,就这样还有很多人忍不住去偷,此刻要真把货物摆出来,那结果可想而知了。

“没关系,”她安慰徐富妹,“这个不怪你,一次尝试而已,想要所见即所得模式,的确只能做富人生意,用邀请制——这超市本来也是依托马尾港,挖掘海商消费潜力用的。我给你说几个点,你回去改造一下,马尾港那边就快搞好了,很多船一两个月内都会停过来,到时候我们搞个试营业,再来检讨下这个模式的得失。”

谢六姐一向是赏罚公道,徐富妹感激涕零,在谢双瑶来说不过是倒腾一些PPT,给她看看效果图而已。超市本身营收的话题,算是过去了,折射出的问题则还需要探讨,马脸小吴也提了一点,“超市开在南门兜,距离大多数人的住处都有段路的,感觉别说本地这些冷淡的市民了,就连咱们活死人好像也不习惯到远处去买生活用品——买衣服还罢了,买米买菜什么的,都是街头巷尾的小店走一遭便得了,不是非常讲究的人家,吃不出什么差别来,路远东西也难拿啊。”

这间超市虽小,决定的却是买活军将来的商业策略,因此大家讨论问题是不厌其细的,谢双瑶想了下,“其实也是有优势,现在省城还没有完全的被我们消化,本地人去外头做活,外头人来本地做活的都还不够多,人多了,小店维持的邻里信任度也是会下跌,外地人怕被欺生了,天然便会想要去稳定的连锁店消费。”

“你看,来逛的人里,愿意在超市买东西的还都是外来的活死人,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店员官话都说得很好,比街坊小店的伙计听着要更亲切。这个模式还是有潜力,再看看,等第一波工人宿舍建好了,人来得越来越多,港口也迁过来,慢慢都会有变化。”

“港口迁过来之后,现在对我们冷淡的本地住民,生活质量会有提升吗?”刚才一直默不作声地听着众人开会的方小寿问,他是老彬山人了,在管理岗上是一直有心得的,谢双瑶从彬山去云县,他就跟随在侧,和连翘、庄素一起搭班子,后来谢双瑶去临城县,他就在云县做管理,也是弄得有声有色的,直到现在被提拔来榕城,买活军这里的吏目普遍都年轻,他们得到的机会也是真多,有一点才能的几乎都能冒头。“如果预计不能的话,那要做好分流工作,不能让他们继续占据城市的主流。”

“说不定还真不能,反而因为港口来了,物价上涨,生活比之前更拮据,尤其是那些痛失了地的地主家,世代书香,不事生产、只知吟哦,我们来了之后,还没丢了性命,至少也保存了一间屋子,估计会有点拉不下脸。”谢双瑶一想还真是,“他们应该都争取做老师,但扫盲班老师的收入不高,如果还改不了生活习惯,那半年一年下来真就很拮据了,可能连房子都保不住。”

“这部分人文化水平好歹还是优于农民的,还是要让他们见到一些好处,要么就让他们再别回来,分别融化到我们已经完全消化的村子里去,”方小寿建议,“腾笼换鸟,总之不能让一帮本地人怀着怨恨来教我们的学生,这对本地的治理很不利。”

谢双瑶承认她不如方小寿想得仔细且长远,这的确是有治理经验的细心人会留意到的点,她也觉得有点棘手——买活军从前倒不是没处理过死硬派,谢双瑶手下都沾过许多人命了。不过,那些死硬派一般都是死有余辜,除掉他们,百姓们也是人人拍手称快。

至于说那些劣迹不显,甚至原本展现出良善人家模样的地主,一个县城也供养不了多少,小地主是很好转弯的,这个不说了,中型地主一个县最多也就二三十家,大地主更是大概只有个一两家的样子。这里筛选的标准是能否完全脱离生产,以及是否一直住在县里。

小地主多数都住在村子里,壮劳力平时和佃户们一起干活不说,便是女眷,农忙也要下地帮忙,一家最多只能有一两个脱产读书的男丁,最多去省城赶考个两次,是极限了。中等地主人家,一般在地之外,还能经营个粮行什么的,家里孩子们个个都能识字,但一直举业下去的读书种子也不多,如果举业无成,要赶考十几次,那家门跌落得也很快,很快家人们在农忙的时候也要下地干活了。

大地主人家呢,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但可以供养得起几代人都不种田,而且往往还不住在县城里,要住到府城、省城里去,手里经营的生意也不止一个小粮庄小米铺了,还能捐个官身,一般家里也都有当官的亲戚,这些人在买活军的扩张中其实是受损最严重的,生意做不了了,田地也被收走了,他们对买活军完全是刻骨痛恨,而且榕城府里这里就住了很多买活军的仇人,比如许县那个阖家覆没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