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队伍不断壮大(1 / 2)
果不其然,在重演了一次张家村的经历后,已经被逼上绝路的李家村果断加入了宋青书的造反队伍。
经此一战,五十个士兵,战死两个,受伤七个。宋青书已经尽力照顾他们了,但战场之上,又哪里能够照顾的周全?更何况,他还要等到战士出现危机的时候才出手,那个时候,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让人送命。
这令宋青书对他们产生了一丝愧疚,毕竟,如果他全力出手,是可以避免这些伤亡的。但随即就又硬起心肠,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自己需要的是一只铁军,不是一个累赘!现在自己可以照顾他们,以后自己还能照顾他们吗?
在那千百人的战场上,他自身尚且难保,哪有精力在照顾他们?到底还是要他们自己成长起来,眼前的伤亡就是荡魔军成长时,所必须承受的阵痛!
战死的被掩埋,他们的家属得到了十两银子的抚慰金。这对于一个百姓家庭而言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再多了就不是恩而是祸了。这是宋青书唯一能够表达自己愧疚的方式。
受伤的七个被他安排回张家村养伤,当然,这并不表示宋青书就放弃他们了,这些人都是很重要的财富。一次战场的经历,一次受伤的经历,已经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兵了。他只是让他们养伤而已,养好伤后,自会将他们召回部队。
这样荡魔军就只剩下四十一个士兵了,李家村同张家村一样,同样为宋青书贡献了五十个士兵。于是荡魔军的规模达到了九十一人。
在排除掉张冲这个副将后,还有九十个人!宋青书对这九十个人进行了整编,五人一伙,选一人为伙长。两伙一班,选班长。三班一排,选排长。三排一连,正好九十个人,宋青书自己就是连长了。而张冲则是副连长!
宋青书走的是后世的军事编制,之所以选择这个编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因为这套编制他最熟悉而已!
一个连,九十个人,荡魔军也算是初成规模了。接下来,宋青书迎来了飞速的扩张时间。有着当地百姓的报信,他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元兵小队的行踪,带着荡魔军四处出击,短短七天,他就歼灭了十六只元兵小队。
同时荡魔军也扩张到了两个营,五百四十人,十六个村庄在元庭的逼迫下,全部加入到了宋青书的阵营。当然,在其中宋青书玉面孟尝的名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时他无比庆幸当初将山贼土匪押往村庄开指认大会的决定,觉得这个真是太英明了。一件本来微不足道的事,竟然产生如此大的作用!
当然,他更大的感触是,后世革命党最终能够夺得天下,实在不是光靠走运可以解释的。能够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一步步打败强横的敌人,可见革命党在政治上的优越性!
虽然当前的形式与后世的形式不同,不可能完全照搬革命党政治上的决策,但这完全不妨碍宋青书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
比如,他就全盘照搬了革命党致胜的又一法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只铁的军队必然有着铁的纪律!古今中外,皆都一样。
当然,一只军队订立什么样的纪律,是由他服务的阶级决定。而在华夏这个地方,在当前这个形式下,宋青书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纪律会比后世革命党的军队纪律更合适!
这项纪律,可以让他的荡魔军真正的和百姓们融为一体,军拥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虽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对这种只存在于嘴上的大道理有些反感,但不得不承认,如果在这片土地上,你真的能做的这一点,那么这个天下,别人想抢也抢不走!
宋青书不知道的是,当他实行这项政策是,他头顶的气运之柱开始一阵翻滚,翻滚的并不剧烈,甚至是很缓慢,但却很坚决。随着气运之柱的翻滚,似乎有一些杂质被排挤了出来,气运之柱的颜色并没有提升,但却变的纯洁起来,个别地方,甚至开始有些晶莹剔透的感觉了。
宋青书无心观察气运之柱的变化,他已经整整一天没有接到元兵小队的消息了。他知道,这是元庭已经感觉到不对,开始加强防范了。以后恐怕都不会再派小队出来了。
这很正常,甚至这个时间比宋青书预计的还要迟一些,他本来以为,最晚,在第四天,元军就应该察觉出不对了。没想到,直到第六天才反应过来。
看来元军的确是腐朽了,连反应都迟钝了不少,这在成吉思汗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或许是那些将军们都忙着发财抢女人,很少关注部队了吧。
不过这对于宋青书而言,却是刚刚好,六天的时间正好满足了他最大限度锻炼军队,收集武器目的。
事实上,就算是今天还有元军小队去屠杀村民,宋青书也不会再出手了。元军十天之内就要攻击平武县城,今天已经是第六天了,他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赶到平武县去,做一些必要的布局,拯救注定毁灭的平武县,这才是他的任务。
十六只元军小队为荡魔军贡献了近五百件弯刀、战弓、衣甲。这令荡魔军有了足够的装备,以战养战的确是发展壮大的最快途径,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实力,不然就是给人送菜了。
当然,还有近五百匹战马。出身草原的元庭相比其他的朝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