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986(1 / 2)

加入书签

这半年就这么平平顺顺的度过,宁秋偶尔也会鼓捣一些新鲜吃食,给家里增加一些格外的收入。

其中蒸蛋糕是最成功的,做蛋糕听起来比较麻烦,其实只是多几道步序,多费些功夫。

比如将在普通面粉中加适量入淀粉配置出底筋面粉,还有就是打发蛋清之类。做出来的蛋糕口感松软香甜,但凡尝过就没人说不好吃的。

因为这个蛋糕,宁家也小赚了一笔。这次可要比卖油墩子和薯饼赚的多的多,主要是这手艺还真不是谁都能学会的,只要中间出一点差错,就很难做出完美的蒸蛋糕。

村里人也有想来学的,看着是会了,但回到家自己做时就出了问题,坚持到最后的也只有马宏茂的媳妇一人。

做不成宁家也不好收学费,当然那些人也没办法去县城卖。

到最后,还是宁秋出了个注意。自己家做出的成品便宜卖给村里人,让他们再拿去县城卖,算是批发了。

这样一来,宁家人也不用天天去县城来回的奔波。而村里的那些鸡蛋也都被宁家收了做蛋糕,村民买了蛋糕再拿去县城卖。这样互惠互利,谁都不吃亏。

除了蛋糕还有爆米花糕、糖炒栗子,锅巴等也先后加入批发的行列。

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脸上都笑呵呵的,每天充满着干劲。

天气回暖,日历已经翻到了四月。

朱熹妹回屋,从炕柜里取出个带锁的木盒子。她拿下挂在脖子上的钥匙,开了柜子。柜子里放着十几张大团结和几张信用社的存单,大致数一数竟然有小一千。

想着年前秋曾对她说的,想送张何萍一台缝纫机。老太太拿了五百的存单,准备晚上给儿子。

晚上吃了晚饭,朱熹妹就把儿子叫进了屋,并把几张存单塞给了他。

“娘,你给我这干啥?”

“年前就想给何萍买台缝纫机,但那时我病了,住了几天的医院。现在好了,家里月月有进项。我年纪大了,也不知上哪儿去卖那个缝纫机,你就把这钱给何萍吧。”

“买缝纫机也不用了五百啊。”

“你这啥话,家里要是没你和媳妇这生意哪能做的起来。人家去工厂上班都还有工资奖金,在家干不也一样。这钱就是给你们的,你们还有四个孩子,等孩子大了还怕不够用呢。”

宁诚想着四个孩子,读一年级一年下来怎么也得二十块,二三年级更多,四个孩子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行!娘,我就收下了,您身边也得留点,万一有个什么也能有个应对。”

“娘都活了一把年纪,这种事还用你说。”

晚上,宁诚把存单交给了媳妇。

张何萍吃惊的看着存单上的数目,“这……都是娘给你的?”

“嗯,娘说了,家里能赚钱也有咱们的功劳,当然得分我们一半。而且咱还有四个孩子,负担重,这钱就当给几个孩子的。”

“可这……也太多了吧?”

“娘说,原本想买个缝纫机送你,你自从嫁过来,也没给过你什么好东西,现在算是补上了。”

忽然想起娘家的事儿,张何萍面色复杂。

“怎么了?”

张何萍犹豫着该怎么说,想了想最终还是说出了口。

“前几天我娘来找我,想问我要几种吃食的做法。”

见宁诚皱起了眉,她继续说道。“你也知道我娘家大哥生了四个女儿,三弟也是两个丫头,家里没一个小子。现在大嫂和弟媳妇都怀上了,家里那点钱就不凑手了。”

“要不明天和爹娘商量商量。”

“这是我娘家的事儿,我怎么好意思和娘说。”

“这有啥的,明天我和爹娘说。”

第二天从儿子口中听说了这件事后,朱熹妹和宁洪福也没有反对。

“能帮就帮着点儿吧,何萍娘家在安和县也不挨着。不过那蒸蛋糕可不容易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学得会。要不就教另两个吧,学会了就能上街做买卖,一样能挣钱。”

“也好!就按娘说的办吧。”

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张何萍当天就回了趟娘家,教家里人两道吃食。

从朱熹妹那得的钱她也没舍得拿出来买缝纫机,而是存了给孩子们以后读书花用。

时间如白驹过隙,年历翻到了1986年。

这一年对读书的孩子们和家长们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从这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新的教育政策,这对那些家境贫困却又想上学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

这年来富源县小学报到注册的孩子,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原先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

这年入校的孩子年龄都偏大,最大的有十一二,最小的也有八九岁。

绝大多数的孩子为能上学而兴奋不已,学校的老师也尽职尽责,不论年龄大小都一视同仁。

宁秋依旧按部就班的在班里扮演着乖学生的角色,除此之外她还时常跑去老师的办公室借报纸来看。老师只以为这孩子是为了学好语文,增加词汇量。

其实她是为了了解当前的国家形势和实施的一些重大举措,毕竟她上辈子在国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