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会遗忘 不为无法改变的事情纠结(1 / 3)
抑郁患者往往有一个极大的共性——沉湎过去,持续等待,妄图用不作为的方式选择性忽略万事万物都在一刻不停的变化的事实,最终发现时过境迁、不论是人或者事情,都再也等不到了。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智者,和一位朋友结伴外出旅行。行走在一个山谷时,智者一不留神跌倒在悬崖边,他的朋友拼尽全力拉住他,救其一命。智者得救后执意在石头上镌刻下这件事情。
又一天,在海边,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朋友一怒,给了智者一个耳光。智者捂着发烧的脸颊说:“哼!我今天一定要记下这件事!”于是他找来一根小木棍,在退潮的沙滩上写下了这件事。
朋友看后感到很疑惑,不料智者笑了,说:“我告诉石头的都是我唯恐忘记的事,而我告诉沙滩的,都是我唯恐记住的事,我要让沙滩替我忘记!”。
遗忘,是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内容是有限的,就像是一所房子一样,如果不定期整理,学会断舍离,那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满灰尘、被杂乱无章的物品堆砌得满满当当,再也容不下一丝幸福和快乐。定期清空不需要的、纷繁复杂的记忆,才能够恢复内心的秩序,也能为新的幸福腾出空间。
林清玄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一书中曾写道: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昙花即使忘情,也有兴谢。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而忘形的时刻,我们是小小的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像一幅卷轴一样卷起来放在心灵的角落,让它沉潜,让它褪色,在岁月的足迹走过后打开来,看自己在卷轴空白处的落款,以及还鲜明如昔的刻印。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怜过香、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忘不掉,就藏起来,用豁达的智慧,打败执着的感情。圣人眼中美好的世界,并不是没有丑恶的存在,而是圣人能够做到对丑恶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所有的人的记忆都一样,会在独处时、安静时,带着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悲欢来撩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不得不重温那些令我们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的回忆和场景,就像是逼迫着我们重新翻开那些过去的画卷一样。
而真正的遗忘,不是如同痴傻一般,对那些画卷上的墨点和色彩完全陌生,仿佛在看别人的故事,而是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情绪抽离出来,如同一名游客一般超脱,对过往的画卷细细去欣赏,花便是花,树便是树,开心与痛苦犹在,但是合上画卷,我们立刻又能回到当下的人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抑郁患者的人生,通常是一场跟回忆的拉锯战——曾经和过往就像是一张无法挣脱的大网,拼命地把我们拽向深渊。我们仿佛身上绑着千斤的巨石在陡峭的斜坡上奔跑着,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维持稳定,稍稍松懈,就会被拽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所以我们的神经总是高度的紧张,我们无法放松下来享受当下,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受力不均。
遗忘,就像是解开那将沉重的过往绑缚在我们身上的绳索一样,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与那些回忆脱节、割裂,我们的内心才能回归轻松,紧绷的神经才能得到放松。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抑郁患者而言,最大的枷锁,就是自己的过去。我们舍不得过往的那些甜蜜和幸福,也丢不掉曾经的那些痛苦和压抑。
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份沉甸甸的过往那无法逃脱的下坠力量呢?
答案是,受力平衡。
要抵消掉这份下坠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另一股引领我们上升的力量,这份力量不能只来自与我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一份源自灵魂的吸引。
只有源自内心的吸引,才能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向它靠近。
其实从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拯救自己的办法,就是有新的、能够调动我们全部渴望和激情的事物来吸引我们,就像我们渴望着天使的拯救一般,我们一直在找寻着。
只是我们一直找错了方向,这份吸引不在我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中,而在我们未曾发掘的未知里。
过往是如此清晰而明确,而未知却总是迷雾重重。所以我们害怕去探索,恐惧去开拓,以至于无法找到抵抗过往的力量。就像是我们已经从沙漠走到了绿洲的边缘,却因为害怕在森林中迷路,所以只能在入口处踟蹰,最终在一次次犹豫之中,黯然沿着来时的路,重新打道回府。
我们需要一股勇气,让自己迈入森林之中,只要一步迈出,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去探索新的路径,发现新的风景,感受新的美好,拥有新的记忆。
等到过往被更新,回忆被丰富,我们才会发现开拓的快乐,和探索的幸福。当我们习惯了在前进的过程中将未知变成笃定的欣慰,还有让憧憬变成现实的满足,这份进取心就战胜了畏惧感,重启的人生,也再度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牛顿物理学告诉我们,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