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古籍(1 / 2)

加入书签

徐庶孙乾先学习基本笔法,然后教给那几十个有基础的。

那些老师学会之后,就可以分头教给那些孩子们。

王易不觉得他们学不会,三百千这种蒙学教材,是经过中国古代上千年检验的,是最快地让孩子们学会基本常用字的读本。

而简化字也比隶书要容易学得多。

这些人,就是文化的种子。

现在看起来很弱小,很可笑,可是当这种简化字推广开来之后,当万万的民众都开始识字之后,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还能保持多久?

而这样做一开始,是不会引起士族的警惕的,简化字而已,学了,能不能看懂古籍都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经典也不知道,学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年头,书籍可是很难得到的,虽然蔡伦造纸,可是纸张依旧质量很差,书写不便,也不易保存,所以还是以竹简为主,藏书是很难获得的,只有那些大族,才能够拥有足够多的藏书,来让家中子弟观看。

很多东西,无非就是个信息不顺畅的问题,比如那些经典的战争,一些作战的手段,现代人看来没什么出奇的,可是在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时候,你先想到了,就能够让人吃上大亏!

而很多事情,是没法凭空去想的,然而只要说穿了,就不值得一提。

一个人的智慧,凭空又能够积累多少知识呢?可是如果前人将知识留下来,后人学习起来,就更快,就更加地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得更远,知道得。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简化字是带不来这种传承的,所以不会引起士族太大的警惕。

而等王易的实力壮大了,对士族的依赖减少的时候,他就能够更好地推行自己想要推行的东西。

温水煮青蛙,闷声发大财。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自己人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这才能够更好的胜利。

王易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打算中二的冲着全天下喊什么”士族就是阻碍国家进步的根本!”之类的话,从而把自己放在天下士族的对立面。

现在天下百分之九十的财富和文化,还是集中在士族手里啊!

你这样和他们去对抗,是不是找死?

何必呢……

还是慢慢来吧。

徐庶和孙乾,则是陷入了这几本书中去。

以他们的智商,当然知道这是文化推广的最简单的方法。

虽然现在只是三百千,学了也就是知道一些基础的知识,可是如果简化字推开,把那些典籍和有用的知识都以简化字的方式体现出来,再配合比较便捷的文字储存的东西的话,那整个天下的文化学习的方式,都会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一个可能就学过一千来个简化字的,他就有能力在乡间,在村子里,教授本地的小孩,让他们认识一些字。

认识字有文化之后,这些孩子,就会有一些产生要出去看看的念头。

他们也许会游学,也许会四处看看,整个大汉的基层,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的有活力。

当然,现在是乱世,可是那些念过书,认识几个字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后,不管是屯田,还是进入军中,或者去当一些低级的官吏,他们都会比别的人更出色一些,因为他们念过书,认识字,哪怕是简体字,他们也能够比其他人更快的了解一些事情。

他们会比同龄人活得更好一些。

然后他们也会教授自己的子弟,或者是其他人的孩子。

学会简体字的会越来越多,懂得交流的也越来越多。

慢慢地,简体字会变得更加的广泛应用,慢慢地取代现行的隶书。

然后,文化会被人学习,士族的优势,慢慢地也就丧失了。

到时候,查举、征辟……这些更讲究人际关系的选拔官吏的方式,将会自动地显得不合时宜,等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放弃这种方式之后,这种选官的方式就会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会有更先进的方式来选拔官吏。

到时候选出来的,就不会全部是士族中人了。

也许一大部分是,可是官僚阶层,再也不会是士族的铁板一块,会有的豪强、良家子甚至贫民掌握权力,相互竞争之下,他们会变得更加的优势。

整体优秀的大汉,会干什么?他们会对外扩展,将自己的力量,伸到更远的地方去!

以徐庶的智慧,思维发散得这么远,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孙乾想的也不慢。

“此乃千秋大计。”徐庶放下书,严肃的对王易说。

王易点了点头。

“吾等会儿保守秘密。”孙乾同样道。

王易对他们两个都很信任,不光因为对他们的人品有信心,还因为这两个人,都是贫民出身。

不是寒门,不是豪强,连良家子都不是。

而是贫民。他们当然希望有的贫民和自己一样,所以他们一定会认真地去做,而且在那之前,不会泄露。

“我等会儿日夜学习,然后教授给其他人,接着让所有在安城的小孩,都开始启蒙。”徐庶对王易说。

“吾也会如此。”孙乾同样道。

“那就拜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