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为官者钓名沽誉,不可为(1 / 2)

加入书签

没过多久崔景荣就被两个两个太监带出了乾清宫。

而殿内的朱由校则是瘫坐在龙椅上,自顾自的说道:“明明知道自己手底有人在贪军饷,却隐瞒不报,这崔景荣的脑子到底在想什么?”

“还说自己没有贪污军饷,他这样隐瞒不报,跟与别人合伙贪污有什么两样?”

“皇爷,这崔景荣多半是怕得罪人吧,像之前皇爷命黄克瓒负责京察,这些日子奴婢听闻有好多人在诋毁黄克瓒,说他以权谋私,陷害同僚,那崔景荣多半是不想像黄克瓒那般,想在士林中讨个好名声吧?”魏忠贤想了想,对着朱由校说道。

之前,魏忠贤听了朱由校的旨意,在这些日子里,将大部分的朝臣都慢慢的监视起来,比如说收买他们家中的家仆,或者是收买各部个衙门之中的小吏,额,应该不能说是收买,身为大明的吏,向东厂提供情报不是应该做的吗?

“皇爷,不仅仅是黄克瓒,就连方从哲方首辅都有人在背后诋毁,这还是皇爷抓了一批人后。”

“这崔景荣奴婢打听过了,是个有名声的,说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若是其把那些贪军饷的人都给举报了,那就将得罪一大批人,这样一来,这崔景荣半辈子积攒的名声,差不多要被丢的干净。”魏忠贤说道。

也对,贪军饷这么大的事,朱由校想来所涉及的官员肯定不止是兵部的,都察院的那些御史,多半也有人牵连其中,崔景荣如果真的举报了,那么确实会得罪一大批人。

都说断人钱财乃杀人父母,更何况这贪污军饷的是被捅出去,可不是断人钱财那么简单了。

“魏伴伴,汝还记不记得前宋的那些个丞相、以及各部尚书?”朱由校突然对着魏忠贤问了一句话。

“啊?”听到朱由校问得东西,魏忠贤一愣,慢慢的开口道:“回皇爷,奴婢不知道前宋的丞相们都有谁,不过,奴婢知道岳武穆。”

“哦。前宋还有一些诗人,奴婢记得他们也是为官的。”

“所以说,在官场和士林留个好名声有什么用?等到百年之后,谁还会记得他?”

这大明有的文官为了自己能够留个好名声,竟然巴不得皇帝能够对他们执行庭杖

说起来,在后世,除了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可能知道外,谁能记得每个朝代的官员们叫什么名字?除了皇帝外,也只会记得那些做出来大功绩的官员,像于谦、张居正这样的官员。

其他的谁会知晓?就拿那所谓的“东林六君子”,如果不是历史的人,谁知道那几位君子的名号?

对于官员来说,不能名流青史,这些好名声有什么用呢?

况且,这样容忍底下人贪赃枉法,使得其身后的利益集团不诋毁自己,来保证自己的名声,这样子得来的名声有什么用?这样的好名声,是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朱由校看来,为官者那么看重自己在官场,乃至士林中的名声干嘛?好升官吗?如果一个国家中都是这样钓名沽誉的官员,那真是要完蛋了。

在朱由校看来,一个官员能够干出不错的政绩,那么自然而然的获得好名声。

像那些能够名留青史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一些在位期间干出卓越政绩、建功立业、为国为民的人物,当然这是朱由校以后世眼光来看待的。

不过朱由校很快被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三国和一些写诗出名的人物外,好像其他朝代的一些有名的官员都是鲜为人知的,特别是一些冷门的朝代。

这又体现出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了,同样是抗击倭寇,俞大猷等人在后世就没有戚继光出名。

“魏伴伴,对于贪污军饷的那些家伙,开始抓了没有?”朱由校问道。

“回皇爷,绝大部分的有牵连的官员,一大部分之前便被皇爷抓进诏狱了。”魏忠贤如实答道。

“这么说来,这真是一件意外的收获啊。”

魏忠贤点头附和道:“奴婢之前也没有想到那其中有人竟敢贪军饷,奴婢之前还好奇那些家伙家中的银两都是咋贪来的,原来是贪得军饷。”

“那么皇爷,要不要奴婢......”

魏忠贤没说完,朱由校便知道他想说些什么,开口道:“想办法让他们把银子都吐出来,至于人吗......将名字都记下来,等到以后,让他们去给朕开拓蛮荒之地!”

比如说台湾,以及大明境内的那些位于西南的那些吐司,教化他们都需要人手的。

在朱由校看来,将这些人都杀了,实在是太浪费了,也太便宜他们了,这些家伙都是读过几十年圣贤书的,肚子中都是有墨水的,要好好的废物利用起来。

砍过几个人的脑袋立过威,在朱由校看来已是足够了。

这时,朱由校看到一旁正在奋笔疾书的刘时敏开口说道:“刘伴伴,朕还要交给汝个任务。”

听到朱由校说起自己,刘时敏也是停下笔,认真的听着。

“朕之前不是说要将刘一燝、冯三元的所作所为记录在石碑上吗?以后只要是有人被朕查出贪赃枉法,就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记录在石碑上,朕要他们遗臭万年!”

“奴婢明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