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屠户(1 / 2)
“镇白沟”董屠户虽然干的是杀猪宰羊的生意,却并不是一名屠夫,他爷爷才是一名屠夫。
老爷子现在还活着,络腮胡子都白尽了,腰不弓,牙不缺,一顿饭一壶酒一只鸡斤半麦饼风卷残云就没了。儿子儿媳都死了十年了,他还活着。老头子日常最爱的是坐在寨门口逮住每一个走近他身边的人,一遍遍向人家吹嘘前朝至正年间他如何凭一把杀猪刀召集千余兄弟赶走了红巾军,夺下了董屯,“**的,那时候大家都太穷了,就老子还有点钱粮。从南边来了红巾贼打跑了元兵,其实他们比元兵还坏,老子有钱,他们肯定要抢老子啊!姥姥的,老子能让他们抢了?老子一横心,拿出所有财产召集兄弟伙打下了这董寨,那时候这寨子还不叫董寨,叫鞑子营,本来住的都是都是些元兵,红巾贼占了,谁知又被我占了。”
每到这个时候,能躲开的也就找理由躲开了,因为他们知道老头下面就要称颂太祖洪武皇帝圣明,魏国公秋毫不犯了,他眼光独到识得真君,归顺了真命天子创下了偌大产业。
老头子总是说:“这偌大产业都是老子一把杀猪刀砍出来的。”
其实知道底细的都知道什么“识得真君,归顺真命天子”云云,全是老头子胡吹。这老头子在元朝之际就是个大做无本钱买卖的贼首,手底下有一帮子不良少年四处偷窃牲畜十文不值一文卖给他,他再杀了卖肉,传说有一段时间他还掺了人肉发卖。当年百姓痛恨他,背地里喊他“白沟恶虎”。
打红巾军倒是事实,他主动归顺明军却是胡说。当年他被徐达军队一仗活捉了去,魏国公看他在此地有点影响力,才准了他投降。但也因为他民望恶劣拒绝了他随大军北征,并吩咐他说:“再为害百姓,定斩不饶!”
后来洪武皇帝律法森严,这老家伙倒也老实了,成了良民,不再做无本钱买卖。可是因为他得了红巾军巨额财宝,董家也陡然而富,传子传孙,如今白沟河上下的牛羊猪肉的生意依然还是他董家的。
每至这个时候,来者心中都要暗骂,“这老家伙老糊涂了,一点老旧破事翻来覆去叨咕胡吹。”但也只能陪笑,“那是,那是,老爷子英名如雷贯耳。寨主今儿没出门吧?俺来求他办点事。”
来者一般都是来找老头孙子的,如今的董寨主董屠户办事的,谁耐烦听一个糊涂老头子废话?所以赶紧把话题转到董寨主那里去。
老头子很爱他的孙子,听闻来者寻他孙子办事,不敢耽搁,马上会住嘴,催促道:“在,在,你进去吧!”
老头子给孙子起的名字叫做董途虎,寓意他们董家是白沟河这段路途上的百兽之王老虎一样的存在,什么红巾军,什么元军,什么明军,皆不存在。
因为白沟河上下所有杀牲畜卖肉的生意都是董家的,董寨主的名字又叫做董途虎,所以这孙子虽然生下来就是个大财主,从来也没有杀过猪羊牛马,但白沟河人背地里也喊他“董屠户”,以映射董家的凶恶。
洪武大帝实行“粮长制度”以来,他们董家已经做了父子两代粮长了,一般的小民百姓见了面都要喊董屠户一声“粮长老爷”。白沟河上来往运粮运货的商户以及乡中的不良少年们当面称他为“董寨主”。
不良少年们背地里习惯称他为“镇白沟”,商户们没人处骂他“董屠户”。
这两个外号都名副其实,洪武年代的粮长可了不得,那时候朝廷正在编造《鱼鳞册》和《黄册》。在最基层,粮长握有大权,他说你家里有几亩地就有几亩地,《鱼鳞册》上十亩可以写作一亩,水田可以写成旱田,良田可以写成盐碱地。家中明明五个儿子在《黄册》中也可以登记成独子,至不济也可以把四个儿子登记成痴呆残废,一样可以躲粮躲役。
粮长虽然不是官,权力大得很,什么申报灾歉申请救济呀,什么检举逃税领着衙役官差抓人拿人呀,什么收税征粮指派劳役呀,都是粮长先决定了再去执行。一句话,如果做粮长的愿意,随便搞搞,完全有能力屠灭一户人家。
因为董寨当年是武装打下来的,作风亦在,寨墙上有民壮日夜值守,寨门口有持棍的壮丁拦人盘查,寻常时节陌生人是进不去的。近来因为战事在即,更是所有人非请莫入。
刘大全、武持、董家兄弟和王文川一帮子人与旺财来到寨门前。
董老爷子只认得出刘大全一个,“你这小伙子不简单,有老子当年气概,他们叫你‘刘孟尝’,老子当年何尝不是食客几百,多少人吃我的喝我的!那时候所有人都穷的不行,就老子还算是有钱人.....”
刘大全陪笑,“那是,那是,老爷子您身体真好。”
贾武却愤怒了,喝骂看门的壮丁,“知道我们是什么人不?狗蛋的非请莫入!让开!”
守寨门的壮丁有四个,领头的是个精神小伙,新浆洗的一身短打扮,手持齐眉短棍,他笑了,“呵呵,你小子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不?我一声口哨能把你射成刺猬,信不?”
刘大全见这边起了言语冲突,借机赶紧摆脱了董老头子,一步跨到精神小伙眼前。他倒是认识小伙,知道小伙名叫董大柱,“大柱兄弟,大柱兄弟,认识我不?烦请小哥进去通报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