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不怎么美好的一晚(2 / 3)

加入书签

受诏安,连盗贼都能够当官,皇甫渊自然也有这个心思,他找到了赵清贶。

赵清贶是一个道士,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是庞籍的外甥,上下打点后给了皇甫渊白籍,与堂吏共受贿赂。

皇甫渊取得了当官的资格后,多次前往京城待漏院请求任官,庞籍听说此事后要外甥还钱,并勒令皇甫渊回齐州,估计是想要压下这事。

好巧不巧,有小吏告清贶等受赂事,大概率是皇甫渊心中不服,将这事给抖了出来,花了银子最后啥都没有捞到,好歹给个虚职呀。

庞籍立即将自己的外甥和几个堂吏一起捕送开封府,接着,赵清贶及堂吏皆坐赃刺配岭外,行至许州死。这事很离谱,如果一个人因为水土不服死了还好说,但是一群人团灭,像是有预谋杀害。

所以,朝中谏官言庞籍私下里指示开封府杖杀赵清贶以灭口,又言事当交付枢密院办理,不当中书自行。这里解释一下,因为皇甫渊是杀贼以求官,求的自然是武官,所以枢密院是有资格插手的。但是皇甫渊又没有正式担任武官官职,所以东府办理此事也完全在清理之中。

总而言之,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户部侍郎、平章事庞籍罢,以本官知郓州。到最后,庞籍有没有指示开封府官员动用私刑都查不清楚,但是在赵昕看来,大概率是没有,一件如此简单的受贿案件,庞籍大义灭亲就是了,何必加私刑,该如何判就如何判。赵清贶之死,说不好是皇甫渊派人刺杀的,否则为庞籍的外甥,谁敢动他。

朝中对此反响不多,反正赵祯三年两年必定换一届宰执,正是因为上面人替换,下面人才有资格晋升。底下人命关天的事情,一步步上传至中枢,其实就和放屁一样,要不是涉及庞籍,谁关心他是怎么死的。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朝臣总是需要轮换的,而且通过频繁地更换宰相,也是维系赵祯自身权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是罢免庞籍之后,由谁来顶替宰相这个职位。梁适前番帮助狄青晋升枢密使职位,赵祯颇为青睐,都不需要赵昕说什么好话,更进一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梁适本人资历略浅,可以当宰相,但是不可能担任独相,朝廷必须要回归到双相局面之中。可以挑选的人有很多,文彦博,富弼,韩琦都可以。

而最后,赵祯以判大名府陈执中为吏部尚书、平章事,给事中、参知政事梁适为吏部侍郎、平章事。

果然是双相局面,陈执中为首相,陈执中资历是够了,庆历四年就是参知政事,庆历五年已经当过一次宰相。所以这是他第二次为相,有些出乎赵昕的意料,因为陈执中最大的功绩是破坏庆历新政,“拨乱反正”,恪守祖宗之法。

由此可见,赵祯是真的恨范仲淹呀!当初那沸沸扬扬的君子小人之争,还是在赵祯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现在能够回到朝廷的范仲淹**之人,如欧阳修之流,无一不是在承认当初君子小人之争是错误的基础上,才被“赦免”回京。

当然,身为范仲淹党人,欧阳修最早回京,主要还是因为其声名大又好,乃是当下当之无愧的文宗领袖,这样的人物放在地方对于赵祯的名声不好,加以惩戒之后就可以让他回来了。现如今,契丹冲击中原正统地位,自号为中国,宣传自己乃是黄帝之后,大宋急需有文宗领袖站出来打赢这场舆论方面的大战。

在赵祯的支持下,欧阳修开展古文运动,顺遂宋朝方兴未艾的学术发展,在日后终将会演变为名声赫赫的理学。当然,现在一切还早,朝野上下的文风还是以旖旎风光为主,用字诘屈聱牙,骈四俪六。

这个时候,赵昕要是站出来,公开召集几场诗会文会,顺应时代发展,可以大幅提高自己在士林的声望。

赵昕倒是也想过,毕竟这种白嫖声望的好事,最适合太子去干,本身没有什么风险,好处还有很多,至少可以帮助赵昕减少数千贯的宣传费用。此外,和这些中下层官员交往,赵祯也不是太忌惮,还可以为自己日后即位培养心腹。

为什么没有做,因为现在思想界比较混乱。欧阳修想要在文学界内发起古文运动,改变时代当下主流文体,路漫漫其修远兮。之前科举中,这种文体最是吃香,人家越是看不懂越好。

引经据典其实还好,最怕的是一些人为了强行追求格律押韵,篡改人名及事件,加上一些亲人避讳,这种文章看下来,真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有些类似后世的语文高考作文,老师让多用名人名言和先进典型,霍金爱迪生这些例子用完之后,就求奇求怪求新,最后写出来狗屁不通的文字垃圾。这是在提前适应写论文吗?

很多人写惯了这种奇怪的文体,要让他们点石成金,微言大义,还是很困难的。如果赵昕没有记错的话,欧阳修发起古文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他主持科举,大幅废黜写这些文体的考生,情况才变好许多。

风向不定,赵昕也就按兵不动,不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从心底上赵昕自然是更喜欢那些朴实无华的文章,能够把事情用最为简短的文字说清楚。

不急着发表意见,并不代表着赵昕什么都不能做,既然明白这个趋势会是如此,欧阳修举办的某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