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预兆(2 / 3)

加入书签

一名合格的军火商和工厂主,埃里希对报社这种东西并没什么心得,不过好在他也没什么竞争对手;一座小型造纸作坊外加几台二手凸版印刷机,他就能垄断整个冰龙峡湾的传媒界。

而且印刷业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占用不了多少劳动力,不影响其它产业发展,配合报纸却能形成极好的宣传效果;实在是白鲸港这种体量不大,经济效益却很好的殖民地港口发展首选。

至于还在兴建中的钢铁厂和军工厂,埃里希将两个工厂合并为“白鲸港钢铁公司”,直接和白鲸港议会内铁矿与煤矿主们各自组成的委员会谈妥了供货协议,仗着背后有卢恩家族和风暴师,以只比本土多百分之十的价格拿到了充足的原材料。

不过考虑到目前这座钢铁厂规模不大,只是给军工厂做配套的,确保风暴师能够在步兵武器方面勉强自给自足而已;那些个委员会干脆就捏着鼻子,权当额外交了一笔保护费。

更何况他们也并不吃亏——除了稳定的订单,埃里希还无偿分给了总计百分之四十的股份,两家各占百分之二十。

考虑到守备军团是这家钢铁公司唯一并且绝对忠实的客户,几乎不存在账面上出现亏损的可能——毕竟风暴师不会让它把武器卖给别人。

并且埃里希并不是直接把这股份交给产业主们,而是“白鲸港矿石委员会”和“白鲸港煤炭委员会”,额定的分红直接以现金的方式,公开交给两个委员会当月的代表。

至于拿到了的钱会怎么分,那就不关钢铁公司的事情了,属于两个委员会各自的“内政”,不方便干涉。

这样用不着安森插手,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和对外的“议价权”,两个委员会都会自动报团取暖,形成比现在更有组织,更团结的利益集团,并依靠规模产生更大的效益,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而其它的产业主和垦荒农庄组织一旦觉察到这一点,为了不被挤占生存空间和抢走劳动力,也必须做同样的事情——原本被安森强迫着改革的白鲸港议会,自己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四分五裂起来。

手握兵权和守信者同盟的“荣誉议长”,就更方便在一个个团体之间互相调停,不用担心他们抱成一团对抗自己这个“外来人”了。

当然,促成各个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白鲸港的贸易网络,提升在对外尤其是新世界其它殖民地的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冰龙峡湾一片区域。

整个新世界沿着汹涌海的海岸从东到西,总计有十三处规模较大,并且能对周围产生影响的殖民地;克洛维控制着包括白鲸港在内的两处,北海三国各有一处。

帝国名义上控制着六处,但因为最大的港口和海军都在艾德兰公国境内,加上不少其他公国豪门都对投资殖民地十分有兴趣,各自都资助甚至支持过不少殖民队,而这些殖民队都需要靠帝国海军护航才能安全抵达新世界。

因此赫瑞德皇室和贝尔纳家族,究竟哪个对殖民地影响力更高,是一个皇帝陛下本人并不想知道的问题。

十三处大型殖民地中,白鲸港不是人口最多的,也不是资源最丰富的——它的优势在于,距离本土(北港)的直线距离最近,并且和北海三国的距离也并不算太远。

正是靠着距离优势,加上周围已经有几个还算成熟的殖民地提供劳动力和少量贸易,帮助白鲸港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只用区区五十多年就成长到其它殖民地需要近百年才能拥有的水准,并且依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扩张势头。

安森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扩张和这些殖民地的贸易,增加对他们某些“特色”商品的采购,靠着从王家海军租来的商船减少运输成本,争取以量取胜。

过去这种大型殖民地之间的贸易都是零散的,自发的,最多也就是像白鲸港商会那样,低买高卖;效率上当然就不如以白鲸港,甚至是整个冰龙峡湾作为主体,更能靠体量和购买力获得议价权。

最重要的是利用白鲸港和本土之间的距离优势,倚靠更便宜,数量更充足的制成品与奢侈品,控制新世界的市场——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吸引对方主动到白鲸港贸易,让这座“新世界”的灯塔真正大放光芒。

这样促进了白鲸港的发展,更能将其它殖民地的原材料市场也吸引到白鲸港,通过一艘艘商船运往本土。

如此不仅减少了帝国的原材料供应,又能为克洛维王国提供更充足的铁矿石和煤炭供应,刺激本土增加与白鲸港的贸易,压低制成品的价格,又能进一步稳固白鲸港在整个新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每每想到这里,安森就觉得自己的忠诚之心更加赤诚了几分;要是这样本土都不能答应自己的要求,任命一位荣誉总督的话,那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

不过就像最完美的苹果酒肯定会有橡木桶的味道,再完美的计划往往也存在一些无法控制,意料之中或者之外的突发状况,打破某人辛辛苦苦构建出来的美好蓝图。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本人都会因为一些小的细节,令他的内心有所觉察,心跳开始加速,为他接下来最不想听到的事情做好铺垫。

这种情况可能是空中掠过的惊鸟,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