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蜀地经济改革(2 / 3)
独特、铁血的经济改革法令。
“传令,将改革法令条文发至每位官员手中,我要你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
朱至澍眼睛朝向一旁的内官,并大幅拂袖宽手示意。
内官领会朱至澍的意思后,连忙抱起一沓文书,至众官员间一一发放。
一众官员,拿到文书后,小心翼翼翻开,仔细阅览,又不由眼睛撇向殿外护卫军手中的利刃,心中一片忐忑……
朱至澍处理完政务,回到后殿后,已过下午。
“回殿下,龙文光大人已到寝殿外。”
内官缓步走到朱至澍跟前说道,朱至澍也随即让其进殿便是。
“下官龙文光,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勿须多礼!”
龙文光是个挺处事的人,朱至澍倒是并没有在意这些,毕竟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语,成天也是听的够多,还是多忠言逆耳较好。
“好了,龙文光,我今天让你来不是专门听你这些好话的,我也不是喜欢溜须拍马之语。”
“是......是,回殿下,如有任何重事委派,下官也必肝脑涂地。”
龙文光话从口出,眼睛甚和朱至澍对视,两眼间都是炯炯有神,可谓是相得益彰。
朱至澍也就起身,倒是要准备说多许话,也没有摆上贵为亲王不可一世的样子。
“文光啊,正如你今天所见,蜀地的经济改革刻不容缓,但是为防止这些官员,特别是当中隐藏的贪官污吏还有二心。”
“我查找尚需时日,所以还是需要指派心腹,亲自暗访各地,人手我都可以为你妥善安排,刘之勃回城后,我也会让你二人鼎力配合。”
龙文光听完朱至澍一席话,默默点了点头,但是心里又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殿下,恕下官愚钝,行事监察,地方的里甲制不是挺完善吗,完全可以用里甲制下百姓进行相互监督,何需此番作为?”
说到里甲制度,它是由太祖高皇帝创立,是明朝最为主要的的基层组织形式,采取一百十户为一里的特定编制。
其实,多数还是便于推行明朝时执行户口登记的“黄册制度”,类似于现在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镇里的居民委员会。
“龙文光,那你觉得,下面的地方官吏,就不会先拿里甲制开刀吗?”
朱至澍的一席话自然点醒了龙文光,虽然里甲制为国法,但是却不能保证已经被地方官员控制,并成为一张笼络人心的大网罢了。
“下官诚然明白,并遵从殿下令,亲自暗访各地,确保土地经济改革顺利进行,以彰显殿下威名。蜀地百姓也必然将殿下铭记在心,没齿难忘。”
龙文光一阵慷慨激昂回复后,便告拜朱至澍,转身离开王府,并择日离蓉视察沿途各州县,切实感受黎民困苦。
“先帝啊,你们看到了吗?有如龙文光、马乾、刘之勃这样的柱国忠良辅佐,大明的未来还有希望,我也必将让大明的铁蹄直捣关外,再现寰宇。”
朱至澍面对着先帝遗画,不免露出酸楚和孤寂,也显现疲惫的身躯。
不过,距离蜀地千里之遥的北京城,却再现动乱,吴三桂投降清军了。
“殿下,北方行省有急令快马传来。”
左护卫军指挥使孟明,从偏殿急忙进宫,拿着刚取到的急件,便连忙入王府后殿。
“念吧,我倒要看看又是什么坏事?本王也是司空见惯了。”
“殿下,据可靠情报,四月十五日,原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投降满清,并和清军合击李自成所部,李自成叛军不敌,放弃北京城,故而转兵河南、陕西两地。”
朱至澍听闻,熟记历史于心的他,心中早有料到此劫难,但也难以掩盖内心的愤慨。
当年,正是吴三桂投降满清,导致满清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入主中原,令人痛惜大明半壁山河再度易主,可谓是屈辱。
现今,因为大明沿途驿站多有废弃或者驿道中断,所以这份迟来的急令,可能带来的只是老旧的讯息罢了。
按照时间来推算,满清军队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已经大举从山海关进入关内,并完成对于北京城及其周边城池的控制。
历史上,满清则是在10月份,将都城从盛京迁至北京,开始将鹰爪伸向中原大地。
所以,留给朱至澍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6个月。
在这6个月里,首要的就是稳住川蜀,然后再图荆襄和汉中两地,以此获得两条可以东进和北拓的机动通道,并随时回援四川。
“诸葛先生啊,看来你给刘备所献的隆中对,最后还是本王来实现!”
朱至澍在内心默默说道,脸上倒是洋溢着一种无法表达的笑容。
不过,相比较羌汉总兵赵光远驻守的汉中,至少也是大明臣子所属,吞并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陕西一带大多还是李自成的叛军,而襄阳之地又被张献忠控制于手中,随时会从水陆协同夹攻巴蜀。
此前,殿会过后,朱至澍便再派遣刘士斗率领五千新军步兵,驰援重庆,并且升任刘士斗为重庆兵备指挥使,协同重庆文臣武将合力拱卫重庆防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