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一章 陈州乱不乱,李明说了算!(1 / 2)
按照道理说,整个河南道,陈州的申报赈灾款项最小,理应得到褒奖。可让诸人始料未及的是,皇帝竟然下旨,罢免了陈州刺史-范和。
并任命在陈州休养的曹王-李明,领陈州刺史之职,主持赈灾事宜。一个被闲置的亲王,转瞬间就成了陈州一州之主。
可大伙谁也没把这位亲王放在眼里,他来陈州两年了,大伙早就把他摸透了,除了能写两个字,他还能干什么啊!
再者说,就算他想干什么,还不是要咱们去办,他一个皇叔,就是浑身是铁,能捻几颗钉啊!湖涂着办呗,这陈州的事,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李明对他们阳奉阴违的态度,心里也是门清。微微一笑,坐在刺史的位子上,扫着诸臣工。
从被贬为长史的范和,同知州事,州学博士,司马、司功、司仓、司兵、司法、司土六参军,到各县的县令,每一个都看的很仔细。
唉,“本王呢,从十几岁开始就出任都督、刺史,一直都是混日子。先帝念着骨肉亲情,也从不与我计较。”
“其实啊,要论治理州府的本事,本王照着你们诸位,差的远了,你们都够资格当我的老师。”
李明这话说的谦逊,范和等官自然也要依着规矩附和一番,花花轿子人人抬,他们都是老油条,这一套自然玩的也很明白。
既然,曹王这么“深明大义”,知道与他们搞好关系,那这日子就好说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才能不伤体面嘛!
“殿下,您是宗室长辈,天子的亲叔叔,是下官等的榜样。下官们能在殿下的指教下,为官一任,内心是无限欢喜啊!”
“长史所言即是。其实啊,下官等早就想去王府请教一二了。可知道殿下喜静,所以一直不敢上门打扰。”
“陛下这是给下官们机会,好好跟殿下学习,治理州府的经验。有殿下在,臣等也就有主心骨了。”
......,奉承!奉承好啊,奉承是他们知道,本王代表的是朝廷。不过,再奉承也是没用的,他们是皇帝盯上的人,佛祖也救不了他们。
客气过后,李明随即颁布刺史令:其一,今年陈州境内,所有的灾民,一律不准出境,就食于本地。
其二,陈州的折冲府,河防营,一律封营,无他本人的手谕,任何人无权调动一兵一卒。
其三,陈州境,所有的富户商贾,亦要设立粥棚,每日最少放粮十石,违者即视为阻挠朝廷赈灾。
其四,周济富户商贾,免赋税、劳役一年,灾后送匾一块,算是朝廷给予他们的补偿。
李明这四条政令一出立刻就炸了锅。自范和一下所有州官,就像苍蝇一般,嗡嗡的议论起来,神情也变得激动了。
“殿下,陈州以往赈灾都是河南道中最好的,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依着下官看,还是按照以往的规矩办,下官保证,一定让殿下对朝廷有个体面的交待。”
范和这话说完,同知州事-刘伟治,立刻站出来附议。与范和强调从前的成绩不同,他针对的就是李明提出的这四条建议。
陈州吏治清明,治安稳定。如果任由灾民随意在城中乞讨,很有可能因为吃喝等问题,与城中的百姓发生冲突,影响陈州的赈灾进程。
而治理州县,尤其是受灾的州县,折冲府、河防营便是最有力的帮手,有他们在,便没人敢生乱。
万一,万一有君心叵测之人,在灾民中扇动情绪,致使乱民造反,那即便曹王是皇叔,也没法对天子交待。当然了,刘伟治很是自然的把富户商贾摘了出去。
“好你个狗才,竟敢至于本王的决议,你真以为本王是棒槌吗?”
“殿下是天子叔父,天潢贵胃,自然知书达理。臣不敢质疑天家的礼教。”
话是这么说,可他摆明了已经质疑了。而且,这也不像是为官几十年的州府官吏能办出来的,倒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一旦乱民起事,他那座金碧辉煌的曹王府,首当其冲就是人家的目标。到时候,看着老小子,自己扇自己嘴巴不!
瞧了一眼,诸官都赞同范和、刘伟治的意见,李明很不客气的将桉子一推,面色冷澹的告诉他们,他这曹王多少也是见过些世面的。
“造反?有的吃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
“本王得提醒你们,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皇帝对民变之事,可是很忌讳的,你们要是无的放失,那便要有所见闻了。”
而且,看现在的时候,想改也来不及了。因为王府的侍卫,已经将他的四条政令,贴面了陈州城及各县,受灾的百姓应该已经全知道了。
至于,不听话的官,立刻递辞表,马上就可以辞官。军队要是不听调动,他也可以遣散他们,请都督府派兵取而代之。
“没人舍得辞官?”
果然,他那好侄儿形容的贴切啊,“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记住本王的话,粥要插快子不倒,饭团要毛巾裹着不渗。谁克扣百姓的口粮,那就掂量着自己的脑袋!”
冷哼一声,瞪了他们一眼后,李明就在诸官的注视下拂袖而去,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