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五章 大有深意(1 / 2)

加入书签

一日之间,皇帝的宠臣-马遵,就被摘去了京兆尹的乌纱帽,中书舍人-张柬之也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一越成为从三品大员。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在皇帝身边伺候,还真说不准哪儿块云彩会下雨。小小的舍人都一飞冲天,越级擢拔了,谁还敢轻易得罪人。

可宦海浮沉,进退荣辱,这都是谁也琢磨不满明白的事。翌日一早,中书省就接到了上谕,晋马遵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南道按察使,查察吏治。

好家伙,皇帝回去睡了一觉,立马就想起了过去的交情,回手就给找补回来了!这么大的反转,着实让人群臣有些应接不暇。

但还没等大臣们反过味来,皇帝御驾就去了乾陵,说是梦到先帝,要为先帝守几天陵,仅仅为人子的孝心。朝政国务,尽托诸相,改朱批为蓝批。

虽然是耽误国政,但皇帝毕竟是去尽孝的,孝道大过天,谁还能说他错了呢!当然了,也没人敢再向李贤提及,太极宫里还关着一位亲娘呢!

右卫将军-李敬真,换了一身杂役穿的圆领袍,架着马车,一路向东。而这辆马车中人,不是别人,正是应该在乾陵尽孝的皇帝-李贤。

马遵这位按察使已经在卫队的簇拥下,走在前面了。李贤呢,就轻车简从,一路看看风景,一路看看吏治、民生。

排场,就算了。麟德二年,先帝封禅的牌单,他老早就看过了。果真是千车万乘,天子气派,仅随着官员、仪仗、宿卫一项开销,就高达数十万贯。

他想看的也不是排场,而是实际的民生,銮驾一出,那看到眼中的,自然是别人希望他看到的。李贤连自己生母的掣肘都不愿意受,更别说受地方官员的蒙蔽了。

马车之中,兵部郎中-姚崇,在颠簸的马车中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既要守文人的礼法,也要保持军人的铁骨,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陛下,按察使卫队来报,马使君已经到颖州。刺史以下百余吏,皆出城而迎。”

“马使君奏闻,淮水泛滥,颍州段最为严重,灾情也最为严重,他打算从这里开始。”

“但他不建议陛下去颍州,说哪里已经是风声鹤唳了。”

马遵的意思很明白,按察使代天巡狩,掌握生杀大权。地方官员们懂事着呢,该打扫的,早就打扫干净了。一网下去,都是小鱼小虾,也没什么意思。

更何况,能当官的人,都不是傻子。太平年景,欺民、辱民,无所谓,就是谁想闹事,又能闹多大。

可大灾之年,尤其是受灾严重之地,当官的首先要克制、收敛,稍有差池,一旦激起民变,那掉脑袋的首先就是他们。

都是聪明人,谁会在这种时候,干迫民揭竿而起的事,他们是不会做的。

“陛下,这受灾不在去最严重的地方,那去哪儿?”

救灾如救火,这位骤然升为按察使的前京兆尹湖涂了吧?且不说颍州该去,单凭他这番说辞、分析,就难免喧宾夺主之嫌。

“马遵呢,与你不同,他不是进士科出身,写不出进退有度的文章。”

“可他人混心正,知道跟朕说心里话。这一点,他比你强。”

皇帝这话一出,姚崇低下了头,恭声言道:“臣虽然无大才,毕竟是学子出身,入仕以来,臣尊圣贤,奉王师,守古风,扶正义。”

“臣,不敢逾越礼法,更不敢谄媚事君,误了陛下,误了天下。”

没错,姚崇并不赞成皇帝白龙鱼服之举。天子身担社稷重任,一身一发都关乎国祚,岂可轻动御驾,微服临幸地方。

是,姚崇承认,皇帝出身军伍,在宫里待不住,那就在长安附近转转算了,何必跑这么远呢!

太子的年纪还小,还看不出什么来,万一出了什么事,主少国疑,大唐的前途必定渺茫。这天子的安危比起来,这赈灾的事,自然就小多了。

呵呵,歪在软垫上的李贤,指了指姚崇,澹澹笑道:“你呀,死板!”

“朕教你个乖,久居深宫者,个顶个都是昏君,早晚丢了天下。”

卧在深宫内庭,那就是聋子、瞎子,能知道个屁!臣子们还不是可这劲儿的忽悠。历朝历代,有多少君王都是毁在一个“懒”字上。

在李贤看来,有史诸君,身体力行者,唯有始皇帝、隋炀帝。这二人是没有毁在懒上,但却放不下天子的臭架子。

“随风潜入夜,润如细无声。这种方式,才适合朕,适合大唐。”

润物细无声!皱着眉头的姚崇重复了好几遍。皇帝的这种方式,耗费的确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可这,可这真的就是对的吗?

“至于你担心的安全,恰恰是朕,最不担心的。老百姓家的米缸,只要还有余米,便不会造反。”

“况且,朕也不是鸡蛋,不用你们这么小心。你看看李敬真,他不就跟没事人一样。”

额,姚崇愣了一下,他是真佩服李敬真“艺高人胆大”,几十个人就敢护卫皇帝东巡,他们英国公府人,都是吃什么长大的。

“好了,闲话就不扯了。马遵已经给咱们选好地方,咱们就去那。”

定好地方了?又翻了一边手中的奏本,才确定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