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年家事(1 / 1)
这是1987年,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这一年我的父亲高荣和母亲韩玉结婚,组成了无数个平凡家庭中新的一个。
彩礼是500块钱,新婚置办的家里的大件有一辆永久牌的28自行车,一台小蜜蜂牌脚踏缝纫机,一台春雷牌收音机,一块上海牌手表。
这年还没有如今接亲的车队,当然也没有了清朝接亲的高头大马和新郎、轿夫和抬新娘的轿子。父亲骑着这辆新置办的自行车,顶风冒雪去30里外的姥姥家,把母亲驮回了家,似乎那时候所有的人家都是这样。
新婚以后,两口子就开始支门过日子,母亲在家中是个个性较强的人,也恰巧赶到这个年代兴起了分家,于是父母和爷爷奶奶提出了分家,对于分家这件事情爷爷奶奶还是极其担忧的
奶奶:“你们这么小的岁数,单过?能行么?”。爷爷奶奶一辈人还是遵循大家庭一起生活的,家中父母为长,全家人集体劳动,一起吃饭,所有收入上交给父亲或者母亲,个人有需要的时候再由父母决定和分配,如果父母去世,家里一般由大哥当家,这也就是常说的长兄为父的原由,大哥要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和生计,在这个两种观念交织的年代,虽然分家谈不上十恶不赦或者说违背纲常伦理,但总还是需要点勇气。
母亲:“妈,没事,我们能自己过,种地的时候咱们还是一起种,平常不还有你们还有四哥帮衬着么”
这里说的四哥是我的伯父,我父亲的长兄,从整个大家族的排行里,在我父亲一辈人当中排行老四,所以我称呼四大爷,我母亲称呼四哥。
奶奶:“你们也没经过啥事,以后有个啥事也没个主心骨,哎!能行么?要不先一堆过几年再看吧!”
母亲:“妈,咱们先分开过一年,不行我跟高荣再回来一堆过!”
父亲:“爹,先听小玉的吧,我们先试试要不!”
爷爷:“你们要是坚持要分家过就分吧,也都提了这么多会回了,我这几天跟你妈商量商量具体咋整。
爷爷奶奶和四大爷一家商量过后,最终定了分家的办法。爸妈结婚后是在老房子里的西屋住,东屋在东北是正房,一般是当家人住,也就是爷爷奶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房子的问题,爷爷奶奶决定搬出去,在四大爷家旁边再盖两间房子住,但是刚给爸妈办完婚事手里没有那么多钱,所以要找村里的人先借钱,借到钱以后再建房子。母亲觉得这样有赶爷爷奶奶出门的嫌疑,有些丢人,于是母亲从彩礼钱里拿出了400块钱给爷爷奶奶盖房子用,这样一来,原来的老房子就留给了我们。老房子确切来讲是一座土坯房,就是用闸刀把麦子的秸秆闸成小段,和泥搅拌均匀,做成砖形状的土坯,然后晾干,最后用它垒成的房子。那时候北方农村的房子格局出奇的一致,除了大小以外,你分不清每家有什么区别,进门是厨房,能看到临窗靠西墙搭建的灶台上,一口硕大的锅,这锅直径足有70公分,靠北墙有一口大水缸和碗柜,临着东北角堆着柴草,有些人家也会在厨房放个鸡笼子养些鸡鸭。从厨房西墙的正中开门进到正屋,也就是北方常说的东屋,靠窗搭了一铺炕,平时闲呆,吃饭,睡觉都在炕上,尤其冬天基本人不离炕,正屋靠北墙放着一排柜子,放些衣物之类的。西屋格局和东屋一样,不过会稍小一些,西屋地面会挖一个圆形深两米左右的菜窖,储存些土豆大白菜过冬。自此爸妈有了自己的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