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张三的故事(最后一章35…(2 / 3)
么?”苏秦来了兴趣。
无视会议室里其他人想要杀人的目光,陈旭侃侃而谈:“根据我的了解,张三从小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小学的时候还得过三好学生,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
“真正让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张三父亲的意外离世。”
“差不多他十几岁的时候吧,张三的父亲张小海在安南对白眼狼的自卫反击战场上不幸阵亡,留下张三和他妈李香兰一对孤儿寡母。”
苏秦皱起眉头,心里暗道:这家伙居然是烈士遗孤。
陈旭继续道:“自从父亲去世之后,这个张三的成绩就一落千丈,最后连学校也不去了,成天和外面的小混混搅在一起。”
“他母亲李香兰是农村人,小学都没毕业,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估计就是在这一时期,张三的性格就开始慢慢的发生了改变。”
“张三成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派出所把名字从张小军改成了张三,据说改名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他胡混的那个团伙里排行第三。”
“后来这家伙犯了事,被关了进去。他母亲承受不住这个消息患了一场病,整个人的身体大不如前,单位也没法去了,公司便给她办了内退。”
“李香兰靠着做裁缝零工和每个月微薄的退休金过日子,活的很艰苦。张大海见不忍心见弟弟一家变成这样,便将自己房子隔开了一间,让弟媳搬到自己家院子里,方便有个照应。”
“再后来的事情,资料上差不多都有,我就不在复述了。”
陈旭总结道:“总之,89号院的问题很麻烦,不过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麻烦。”
“东西厢房的王建国与李森家都是后来才搬进院子里的,他们两家对拆迁的态度并不抗拒,只是在张三的怂恿下坐地起价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罢了。”
“张大海家这边的态度也不算强硬,只不过他和他媳妇岁数大了,不太想搬家折腾。”
“再加上张家唯一一个壮年男丁张三坚决反对拆迁,所以张大海也表现出对拆迁工作的抗拒。”
苏秦有些疑惑的问道:“张家现在是张三说了算?”
陈旭道:“做主的当然还是张大海,但是今年已经张大海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算好,应该没有太多精力去操心这些事情。”
这时候,旁边有人插嘴道:“苏总,我有一个看法。”
“你说。”苏秦说道。
“我觉得,张大海不是没有精力操心这些事,而是他骨子里不愿意搬出胡同。”
“根据资料显示,张大海从出生起就住在银杏胡同,到现在年过半百,可以说一辈子的经历都留在胡同里。”
“人越老越思根,何况老京城人大多都有一种莫名的皇城情结,总觉得搬出二环就和背井离了乡似的。”
“我个人觉得解决事情的关键还是在张大海身上。”
苏秦吟思了一会儿,不得不承认,这个看法还真的有些道理。
京城人确实有这毛病。
老京城有句俗话不是这样说的吗?
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二环外一套房。
苏秦前世也听一搞房屋中介的朋友聊过,说一京城人想买套西城的房,就为了保留住西城户口,否则觉得自己不是京城人了。
这都没法用理性来解释,就是一种情怀。
其实这是社会心理学范畴,大多数人都一样,都厌恶变化,渴望稳定。
这世界不发展才好呢,能保留住一切,这多踏实啊。
苏秦赞许的看了一眼提出看法的秘书,把后者看的飘飘然。
“其他人呢?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呢?”
“苏总,我这里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另一个开口道。
苏秦示意对方大胆说下去。
“我觉得大家伙可能忽略了一个人的存在。”
“就是张家媳妇,张小宝的娘。”
“王媛媛?”
“王媛媛看似没有什么话语权,不过她毕竟是张家下一代唯一男丁的母亲。而且她岁数也不大,比起年老固执的张大海,或者一肚子坏水的张三来说,其实是一个更好交流和沟通的对象。”
“有道理。”苏秦将资料翻到张家家庭关系那一栏,发现有关王媛媛的资料很少,除了名字什么都没有。
“既然是你提出的意见,这个王媛媛的相关信息就由你去跟进一下,把她的资料收集清楚。”
“明白,苏总。”
“王家和李家的事情也不要麻痹大意,万一他们的想法发生改变了就麻烦了,这一块小张你去负责。”
“明白,苏总。”
“拆迁项目的总进度交给陈旭督办,陈旭。”苏秦突然点名。
陈旭坐直了身体:“苏总,您吩咐。”
“银杏胡同的拆迁工作就交给你了,后面遇到问题随时找我。”
“明白,苏秦。”陈旭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不过从他紧紧攥起的拳头上不难发现,他此刻的心情也是非常的激动。
众人向陈旭投去羡慕的眼光,知道他这是入了老板的法眼。
白日飞升,指日可待。
“各位,我最后说一句。”苏秦也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