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鸣蛇(2 / 2)
一款全天候无人机,现在也做不到人在家中坐,飞机全球飞的程度。
对此,苏秦和沈雷博士,包括徐如松在一起讨论后,决定修改技术标准。
暂时将无人机定位为‘具备长时间滞空能力的短距离侦察打击设备’。
后世的美利坚的全球鹰无人机可以横跨数千公里,在目标上空停留整整24小时,等完成所有侦察任务之后再悠然的返回基地。
而苏秦等人的方案是缩短无人机的航程,增加它的滞空时间和负重能力。
几千公里的路程满足不了,三四百公里范围的路程先用着也行。
毕竟华夏与周边几个国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某些摩擦,并不需要像美利坚那样强调全球反应能力。
在无线型号传感问题找到临时替代方案之后,GPS信号的问题又摆在了众人眼前。
作为一款军事装备,华夏的无人机当然不能使用美利坚的GPS卫星作为航空制导。
可华夏现在没还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大名鼎鼎的北斗系统现在才刚刚启动,至少也要等到2000年,国家才会发射首批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没有卫星定位,无人机就是瞎子。
别说察打一体了,就连睁眼闭眼都做不到。
又是一轮闭门研究,这个问题同样属于时代限制,根本不是想解决就能马上解决的了的。
对此,苏秦等人依然只能选择临时的代替方案,打算配套研制一辆雷达引导车,用地面基站来引导无人机飞行。
说来也巧。
地面基站最短的短板在于雷达发射距离有限,最大引导范围很难超过三百公里。
而之前确定的无人机临时方案又恰好只能在这个距离内进行活动。
这下属于歪打正着,让阉割版的无人机一下子就搞定了两个难题。
除了这两个问题,还有许多其他小问题。
比如说无人机配套的武器装备需不需要特别研发?
无人机配套的观察系统怎么解决。
摆在众人面前大大小小的问题,没有上百个也有几十个。
无人机的研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尽管已经点亮了无人机的许多前置科技线,但是按照沈博士的计算,第一台样机想要成功下线,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
有关无人机的后续研究,由徐如松自己找来的团队和沈博士进行对接。
苏秦在操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将这个项目就逐渐移交给父亲。
军工这一块,徐如松的经验比苏秦更丰富,他才是适合亲自操刀的人。
第二世界公司的首款产品就这么定下来了。
项目名称:‘鸣蛇’短距离超高航程察打一体无人机。
鸣蛇’这个称号当然不可能是同样患有取名困难症的徐如松父子取的,而是出自沈博士之口。
鸣蛇,华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据《山海经》记载:鸣蛇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其邑大旱。
这句话的意思是,鸣蛇形体像一般的蛇,长着四只翅膀,叫声如同敲磐的声音,它的出现预示着地方上会遭遇大旱
携带空地导弹的‘鸣蛇’无人机,将会给敌人带去灾难与熊熊烈焰。
这种神兽不管是从形象上还是从功能上,不正是无人机的真实写照嘛?
大佬就是大佬,取个名字都极具内涵,非同反响。
苏秦彻底给跪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