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杭州只有两条路(1 / 2)

加入书签

杜壆率兵围困了杭州城,本来是打算来一个围点打援。

逐步歼灭杭州附近其他城市的有生力量。

等拿下杭州之后,就一口气扫平江东。

谁知道大宋朝廷为了重组禁军,将周边各州县的兵力大部分都调到了杭州。

整个江东地区兵马最多的城池就是杭州城。

其他地方的兵马,多则两三千,少则三五百。

连守城自保都捉襟见肘,哪里还能抽得出兵马去救援杭州。

齐军在城外平整地皮,搭建了攻城武器阵地。

以大规模的火药武器对杭州城头展开不停歇的轮番轰炸。

削弱守军士气,打击守军战心。

让城里的刘锜赶紧投降。

刘锜也是西军将门出身的大将,武艺高强,御下有方。

他手下的军士多是从各州各县抽调而来的厢军。

基本处于宋军战斗力的最底层。

但刘锜没有看不起他们。

南方厢军之所以弱,都是因为训练不足,武备怠惰所致。

人都是一样的人。

只看将领怎么用。

刘锜接掌侍卫马军司太尉之职之后,便立刻开始着手训练这些厢军。

能到杭州城来的厢军都是经过各地挑选的精壮。

老弱病残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他又从这些厢军中挑选出了身高臂展足够优势,有一定练武底子,还愿意听从指挥的人共一万。

随后用这些人组建了护城军。

集合整个杭州城的武器装备,紧着他们穿戴。

用五万人的装备凑出了一只一万人的铁甲部队。

往后就由护城军负责守城。

其余四万人变成类似仆从军的辅兵。

等护城军出现伤亡之后,再由后来者补上。

这是刘锜借鉴了齐军上下军联合战法所做出的决定。

与其让势力参差不齐的大批军队一起上场。

不如从中挑选精锐,组建主战部队。

剩下的实力不足的人,就一边提升自己,一边为主战部队做后勤,打掩护。

战兵辅兵待遇区别化。

也可以激励辅兵努力向上,成为战兵。

战兵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会不间断的锻炼,以获取更多军功,保证自己不被后来者超越,甚至取代。

齐军久久不发起进攻,刘锜便每日里在校场里操练这一万护城军。

有底子的兵马练起来就是快。

这些人已经拥有了体能和基础的战场搏击技术。

自己要教他们的就是军令如山。

只要能将这一万人教导的如臂指使。

就算打不赢齐军,找个薄弱地点突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可是让刘锜最为恼火的地方就在于令行禁止这一项上面。

宋军整体战斗力差,原因有很多。

但军纪混乱,军令不明绝对是每一个部队都有的通病。

哪怕是之前的西军精锐,熙河兵,鄜延兵,都很难做到绝对服从上级命令。

刘锜一怒之下,挑了几个典型,当场执行军法,斩了他们的脑袋,挂在辕门之上。

这样的铁血手段自然震住了大部分宋军,让他们不敢再对刘锜的命令阳奉阴违。

他们之所以会听刘锜的命令,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刘锜是对的,也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对军人来说,服从命令就是唯一的天职。

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

这些人如果上了战场,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刘锜的任何命令都不会管用。

因为同样是死亡。

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能让自己存活下去那条路。

而不是选择很有可能会牺牲自己,但却能赢下战斗的做法。

不管怎样。

刘锜总算是在两个月之内,训练出了一只敢于和齐军进行野战的部队。

只是这只部队的缺点也很明显。

只能打顺风仗。

局面一但逆风,立刻作鸟兽散。

这也是很多所谓精锐的通病。

能够在战局逆风的时候仍然死战到底的部队,也就只有金军和齐军。

一日,刘锜刚刚练完了兵马,回到自己的太尉府。

门口值守的军士连忙告诉他。

“太尉大人,今日早些时候,杭州知府蒋大人前来拜访。

我说您还在军营,他说有要事相商。

管家便请他到正堂等候了。”

“我知道了。”刘锜点了点头:“你们继续站岗吧,我进去看看。”

“是!”

刘府正堂。

知府蒋大人在堂中转来转去。

刘锜大踏步走上前来。

“齐军又没有发起进攻,是什么事情让蒋知府如此慌张,失了分寸。”

蒋劲摇头叹道:“刘太尉你倒是悠闲,您可知道咱们杭州城里还剩下多少粮食吗?”

刘锜随口道:“具体有多少,我倒是不知道,稍微算算,恐怕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吧。”

蒋劲眉头一挑:“您这知道的不是听清楚的吗?

我看刘太尉好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