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 人心浮动(1 / 2)

加入书签

从扬州打镇江府,属于跨江作战。

前期只能看水军发挥。

杜壆手中空有五万兵马帮不上忙。

现在金山把控的流域已经被突破。

杜壆便立刻领兵上前,准备渡江。

成贵领水军出寨,沿江警戒,防止宋军水军前来干扰。

可他却高估了姚古的胆子。

不止是水军,连陆军也没有来。

齐军五万兵马安安稳稳的度过了长江。

杜壆甚至生出了一丝奇妙的感觉。

就算他现在放弃润州,长驱直入,直奔杭州,去抓皇帝赵桓。

姚古都不一定会动一动。

不过这种冒险的办法并不符合杜壆的秉性。

他是个稳扎稳打,喜欢用堂堂正正的手段击败对手的人。

绕过前线重兵防守的坚城,直接奔袭敌军后方这种作战方案虽然不差,但过于冒险。

很有可能被姚古截断军粮,同时截断归路。

造成自己军中军心不稳,一片溃败。

还是先打润州,再考虑南下。

大军行进到润州城下分三路包围润州城,只留南方给宋军做个念想。

杜壆命酆泰本部兵马在南方游曳,若宋军溃兵往南去,就出手将之拿下。

下一步计划便是以己方绝对优势兵力,隔绝宋军各营地之间的消息传递。

给他们制造紧张情绪,挑动内部动乱。

能不交战就不交战。

姚古在城墙上观察外面齐军的包围防线。

看着也是连连点头。

齐军主将在行军打仗这方面确实是十分专业。

不管是营盘位置的选择,周边防御工事的修建,还有哨楼的选址。

每一项都几乎是他能看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换成姚古来,绞尽脑汁也不可能比对方做的更好了。

其实姚古不知道,齐军内部分工明确。

像安营扎寨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各军主将操心。

工程队的人就能办。

土木工程做的多了,工头们人人都是扎营专家。

扎营完毕之后,照旧数百封招降箭书射进城里。

有没有用先不说。

箭书射进城里以后,其内容立刻传遍了全城。

“自今日起,主动投降的宋军皆免牢狱。

战后可重新编入户籍,分配田地时与普通百姓同等待遇。

开城献降者赏金千两。”

这种条件看起来不算很高。

但对于降兵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除了齐军没人会给降兵这么好的待遇。

若是他们投降了辽军,西夏军,金军,甚至是宋军中的叛军。

迎接他们的哪怕不是血腥屠杀,也会是一眼看不到头的劳役。

城中守军和百姓对于投降齐军基本没有什么抵触。

首先齐军仁义之师,声名在外。

不用担心他们入城之后会纵兵劫掠,抢夺财物妇女。

这一点连城内的宋军都办不到。

姚古部下的宋军军纪松散,经常与百姓起冲突。

上街吃拿卡要不给钱都是基本操作。

更严重的他们也不敢做。

小事姚古也懒得管。

这就造成了城中百姓和宋军并非是同心同力。

若齐军是外敌,那也就算了。

为了共同对抗外地,哪怕军民之间有些矛盾,也可以暂时搁置。

就像当初王禀守太原。

王禀手下的人原本可是童贯的亲卫队。

平日里混蛋事没少干。

跟太原百姓的关系也说不上好。

但金军来的时候军民就是能够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齐军则不一样。

齐军主体也是汉人军队。

而杜壆这只兵马中有很多就是江淮一带本地人。

和本地百姓之间没有隔阂。

更准确的来说,齐军最初是宋朝境内的义军。

是为了反抗朝廷而组建的军队,从一开始就是和百姓们站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城内的百姓和城外的齐军反而是一路人,是反抗者。

而城内的宋军则是压迫者。

经过这些年的对比,齐军宋军之间的战力差距越来越明显。

民心明显倾向于齐国。

经历过前些年天下大乱的时段,百姓们大多都希望国家的军队能强一些,这样才好保护自己。

情况对于宋军是压倒性的绝对不利。

再有便是宋军之中有很多人并非是主动参军,对保家卫国没有什么信念。

宋军中有很多人是犯了罪被发配到军中,也就是贼配军。

也有家中条件不好,揭不开锅,才选择参军谋生。

也有些就是单纯的贪生怕死,知道齐军厉害,所以不想跟齐军交战。

宋朝军人地位低下,若能回归平民身份,再获得一些田地,对这些人来说,那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他们巴不得姚古赶紧投降。

而且这样的人在军中占比还不少。

前些年大战将宋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